摘要:随着2006年现代物流在中国产业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对外开放,更多的外资瞄准了中国物流市场。本文分析了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的成因,阐述了其对中国经济贸易的积极作用,梳理了其发展变革的历史脉络,指出了其潜在隐患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若干问题;探讨
一、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的成因分析与积极作用
1.成因分析
投资中国物流业的外资主要来自欧美和日本,如英运物流与日本三井配送。多数欧美物流企业属于被动追随本国制造业进入中国。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作为服务行业的物流企业和制造行业是捆绑在一起的。近年来,伴随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其原材料、零部件及产成品的国内国际物流需求也持续增长。为了维持和巩固原有客户,外资物流企业必然将其物流网络作为原有战略联盟关系的一种延伸扩展到中国,将中国物流市场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多数日资物流企业则是主动进入。这主要是由于过去10年日本物流业受经济低迷的影响,市场规模出现缩小态势,日本国内的产业空洞化引发了物流空洞化,很多物流企业竞相到中国寻求发展空间,希望借助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活力摆脱经营困境。但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跨国物流巨头依靠购买航线、投资物流设施、追随制造业进入、成立中外合资以及独资物流公司等方式纷纷抢占中国物流市场的局面已经形成。
2.积极作用
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首先是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活跃的进出口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跨国公司或外资公司的体内循环—内部原材料的进出口,是国际产业链在中国的延伸。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61.73万亿元,现代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极大地支撑和促进了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其次是促进了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国际物流企业有着多年的运营经验、成熟的管理技术、较完善的服务网络和较强的融资能力。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利于中国物流企业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开展与国际物流企业的联盟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实施国际化与走出去战略,积极融入世界物流体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逐步将企业打造为服务于国内外的、具有全球网络优势的、可以提供高品质物流服务的国际性物流企业。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外资企业将起到催化剂作用,促进中国物流企业走向世界,促使中国物流业整体健康、快速发展。
二、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的历史沿革
1.中国物流业的局部开放
最初,为了进入被世界认为潜能最大的中国物流市场,一些国外资本大多通过曲线投资的方式投资中国物流企业。2002年,中国外经贸部“开展外商投资物流业试点”的政策出台,批准在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上海市、深圳市8个地区设立外资投资物流企业试点,外资可在这些地区以合资、合作方式投资成立物流企业。虽然还有注册资金不得低于500万元,合资企业中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的限制,但这标志有着“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物流业正式对外开放。政策阀门被打开后,外资投资热潮接踵而至,开始改写中国物流业的历史。美国联合包裹(UPS)在厦门设立了其在福建的第一个代表处,辐射福建全省以及广东潮汕地区;荷兰天地快运(TNT)开通了中国到欧洲的直航快递服务,并于2005年在中国物流市场推广特许经营制度,使中国成为第一批在物流行业发展特许经营的国家。2004年,德国敦豪公司(DHL)开通青岛-杭州-香港的全货机航班,之前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也在青岛开通了直航业务。2005年,美国世能达物流公司在中国设立世能达企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IBM公司也推出新的咨询业务来帮助客户更好管理全球化的物流。这些都给中国物流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开放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外资物流公司可在华设立独资分公司,中国物流业全面开放,直视世界物流业的挑战和竞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关注,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2006年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商务部在试点基础上,将外资投资物流业的范围扩大到全国。此外,对较为敏感的持股比例问题,商务部也全部给予放开,首次允许外资在国内以独资形式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彻底放开外资在设立物流企业地区、注册资本和持股比例的限制。这意味着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企业的政策瓶颈被打破,外资物流企业大举进入物流业市场。物流业成为继房地产、人民币之后外资在华投资的新热点。以港口投资为例。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港口群,东南、西南沿海港口,以及长江干线重庆、武汉、南京及以下重要港口都是外资投资重点。2007年,阿联酋迪拜世界港口公司获中国批准,在中国青岛港兴建集装箱码头,工程竣工后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由外商独资的码头。快递方面,荷兰天地快运(TNT)的服务已覆盖中国200多个城市,网络超过2000个,使中国市场成为欧洲以外的最大市场;德国敦豪公司(DHL)已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了50家分公司。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将达到11972亿元,并将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
三、外商投资中国物流业的潜在隐患与对策建议
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物流业安全并未出现严重问题,外资物流公司对内资企业还没有构成威胁,但是潜在的隐患不容忽视。外商投资中国物流的目标就是进入中国服务业,最终占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逆差额达130.2亿美元,约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1.4倍,2006年仍然如此,这充分表明中国物流企业还没有能力进入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服务领域,与国外的先进物流企业相比,中国物流市场发展仍未趋成熟。目前全国注册的物流公司虽然有多达70万家,但由传统的国有运输企业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它们受传统经营意识和管理体制的影响,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率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而新兴物流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在规划以及经营管理上缺少经验,面对国际物流巨头时,很多势单力薄的小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在中国物流业的国际快递、航运物流,以及进入中国的国外制造企业、餐饮企业带来的物流业务三个领域中,外资已经占据了短期内难以打破的垄断地位,占据了中高端的物流服务。一些业务已上轨道的本土物流公司,不断被不同的外国物流公司提出收购和整合。2006年,荷兰天地快运(TNT)以购买的方式兼并华宇物流企业;美国联邦快递(FedEx)以4亿美元收购了和天津大田合资的快递公司;美国联合包裹(UPS)以 1亿美元的代价同中外运协议分手,外资投资开始呈现出独资化的特点。目前美国联邦快递(FedEx)、美国联合包裹(UPS)、德国敦豪公司(DHL)以及荷兰天地快运(TNT)四大外资快递巨头已占领了我国国际快递市场80%以上的份额。外资物流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对国内网络较为完善的民营物流企业进行了多次并购,进一步增强了竞争优势。在国内很少关注、国外加快抢占的情况下,一旦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则后患无穷。
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物流业的准入进行规范和限制,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垄断某些领域,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通过掠夺性定价,摧毁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可在物流企业税收试点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积极的税收政策,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外资进入之后的跟踪统计与监管分析。对于不同的区域,开放政策上应该区别对待,尤其是在战略核心地带的东部沿海港口,开放时一定要慎重;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可利用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连带关系,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引导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方位的嫁接,加大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中的物流业务,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对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支出和最有效的方式,扩展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巩固和扩大在物流市场中的占有率。同时,要致力于中国物流法制的健全。现有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的、区域性的,缺少全国统一性的专门法律。这使全国性的物流企业缺少有效的法律规范。由于缺乏对物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在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目录中至今没有物流企业的一席之地。物流企业受到的各种限制,以及专业物流组织及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等,均不利于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应着手大力培养物流人才。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物流人才中,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资全面紧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达30—40万人。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设计、重组能力的欠缺和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本土物流企业的软肋,这导致了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短缺。必须高度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现代物流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新兴产业,在中国起步较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的步伐会越跨越大,在促进中国物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的同时,必然会随之而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