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监督?
来自百姓的监督对于加强行政执行力是非常有效的方式。1945年7月4日,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关于政权兴亡周期律时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环保监督搞得好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依靠群众的举报。强化公众监督机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为环保监督员,采取群众举报与突击暗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暗访和突击检查,效果非常明显。
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是专业的监督,其监督效能是其他监督力量无法比拟的。2006年监察部与国土资源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5起土地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纪律处分。这些案件的查处,促进了地方政府执行中央精神的力度。
壮大民间组织这支力量无疑于给监管工作增加了无数敏锐的“眼睛”和守责的“哨兵”。“以2006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于去年11月在北京举行,这是自中国出现民间环保组织20多年来的首次聚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在讲话中希望环保民间组织显示出“更大的作用”。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各地被各级环保部门公开曝光的违规排放污水企业共有2700多家,这还只是查到的,那些偷偷排污未被查获的还有更多。对如此之多的违规污染源进行有效监管,单靠环保局一双眼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民间环保力量的无数双眼睛。
监督什么?
监督地方政府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程度,防止其目标偏移。有的地方政府表面上强调科学发展,实际上还是走粗放发展的道路,为了增加GDP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GDP是上去了,但是子孙后代却要为此埋单。
监督地方政府对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情况。2006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以特急形式联合下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用一个月时间对今年上半年列入统计范围的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逐项进行全面清理。这种监督检查应该逐步成为一种日常的管理方式。
监督决策信息传递失真,以减少决策失误。有顺口溜讲:“中央政策好,走到省里变了俏,走到县里没了袄,走到乡里剩下脚,走到村里变成草”。这些顺口溜生动、形象、深刻地反映出政令不通的问题。要把政府决策在信息传递、执行过程中出现失真的问题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
如何监督?
确立制度框架,给地方政府以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权能,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监督。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各个省区的经济实力在快速上升。上海市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这样,上海将成为国内第七个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省级行政区。每一个省区不只有体量比较大的经济,还有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事务,扩大与之相适应的权能也是必需的。2006年9月11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向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提交的报告中表示,“中央政府正考虑在有限的条件下,授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加强激励性监督,以激励机制的完善来促进监督的落实。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政策:假如你要排放二氧化硫的话,你就得为每一吨的排放申请许可。为此,企业有两个办法:一是想办法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数量;二是从那些排放得少而有许可证的电厂买许可。这对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数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讲,排污权交易是一种以激励为基础的监督制度安排。通过排污权的交易,可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使总量控制的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建立综合的信息管理平台,为监督提供信息化支持。要逐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府执行状况的信息网络平台,把所有中央机构监督检查的信息汇总到一个平台上。建立一个客观的专家委员会,依据相关标准,定期对有关执行力的信息进行评估。(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