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领导“非分之想”

2007-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07年5期


  最近,一位省委书记要求各级干部“多些发展之心,少些非分之想”。本人很有感触,顺势思索,有三点想法。
  为官者能不能有“非分之想”?所谓“非分之想”,是指超出本分的想法,亦即超出原则、规定的谋求。应该说,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国家的主政者能够允许当官的有“非分之想”。就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也没有哪个朝代公开主张、支持官吏可以有“非分之想”。有些皇帝,例如康熙,对于有“非分之想”的官员则是定查、定处乃至定斩不赦。
  那么,当今的一些干部,甚至某些高级领导干部又为什么产生“非分之想”?他们或者“想”钱而贪钱,或者“想”色而恋色,或者“想”权而弄权……有多少领导干部因为产生“非分之想”而贻误事业、贻误前程?!又有多少领导干部因为膨胀“非分之想”而栽了跟头甚至锒铛入狱?!
  某些领导干部何来有那么多的“非分之想”?细细分析,不外以下一些原因:
  枕头风“吹”出来的。某些领导原本对自身要求也还严格,但日日月月、月月年年的耳边“枕头风”吹得他们终于晕头转向。最近揭露出来的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昭耀,不就是被其老婆的“枕头风”吹得产生“非分之想”而开始走上腐败道路吗?
  亲友“逼”出来的。一些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亲戚朋友纷纷要背靠“大树”来“乘凉”,要凭借“靠山”来沾光。有的左找右跑、左磨右泡,“逼”得这些干部逐渐产生“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感觉,于是各类“非分之想”纷至沓来。
  不当的社交“圈”出来的。各级干部包括领导干部都生活在社会上,不可避免地要有社会交往。但有些领导干部的社交圈十分复杂,他们“包二奶”、傍大款、涉“黑帮”,有的还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如此这般的社交圈,圈去了党性,圈去了原则,圈住了自己,圈住了私心,各类“非分之想”由此产生。
  错误的攀比“比”出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格局多元化、利益分配多样化;同时又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干部总觉得自己水平不比别人低,但职务却不如别人高;贡献不比别人小,但所得却比别人少;投入不比别人少,但“产出”却比别人差……特别是当他们与大款们相比时,失落感尤甚,更觉得自己“亏”。比来比去,比出了“非分之想”。
  背离宗旨“长”出来的。此为最重要的原因。一些领导干部并非开始就有什么“非分之想”,甚至有的人各方面的表现都还不错。胡长清、王昭耀等人,在其家乡人民眼中,曾经都是有名的“清官”。但当他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甩在一边时,当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鱼水”变成“蛙水”、“油水”时,情况就发生骤变。许许多多的“非分之想”便滋长起来,并接蹱而至,最后不可救药。
  一些干部之所以敢于萌生“非分之想”,且不断地延续“非分之想”,其原因多种多样。李瑞环同志曾说过: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党内腐败分子无不从“非分之想”开始,因此,要遏制一些干部的“非分之想”,须从制度上动脑筋。比如,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用权”情况,除了加强监督之外,每一次都应该由同级纪委做好备忘录,使每个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