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

2007-12-29 00:00:00李映武
人民论坛 2007年6期


  新农村建设最忌讳的是搞形式主义,表面上轰轰烈烈与热热闹闹之后,农民没有或得到的实惠很少,甚至劳民伤财。我国各地的农村条件千差万别,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无论是修路、田园改造、建居民新村、搞企业这样的大工程,还是改厨、改厕、改水这样的小项目,都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还必须把环保摆在首要位置,既要让当代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更要给后代人留一片青山绿水。农民修的房、厨、厕、路、水等都要姓“农”,要实用,全部变成了城里人的式样肯定不行。如果只图表面的美观、整齐,不利于发展种植、养殖及其它农业产业,农民是不会欢迎的。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实用”、“实惠”、“实在”的特点。
  因地制宜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农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县、乡、村、组都必须要有整体布局。否则会出现重复建设,浪费人力财力,而且容易引发不同村组间农民的矛盾。某项水利设施改造或一个生产项目上马,也许对当地农民有益,却会损害下游或邻近地区农民的利益,因此必须有全局的眼光,统一考虑,统筹安排。湖南省祁东县石亭子fXPN3r7nPsV0CbOuXcu8ZSd6w3wEiNB81ajz+cyGxYk=镇罗江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没有建集中的居民小区,除了拆除一些废弃不用、破烂不堪的杂房或“空心(无人居住)房”外,把主要财力放在修路、田园改造、改厨、改厕、改水上,让农民“走上了宽敞的水泥路、用上了便利的沼气、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农民土地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我们根据当地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的黄花菜原产地,农民经济收入80%来源于黄花菜,在全国各地做黄花菜生意的商人特别多等特点,通过市场运作的方法,建起了湘南地区最大的村级专业批发市场,年成交额可达4亿元,年缴税金可突破300万元,受到农民的普遍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