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存心底 善举暖人间

2007-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07年6期


  
  苏淳莹女士十多年来始终如一,累计向祖国捐赠约人民币1162.3万元善款,救助对象包括孤儿、老人、失学儿童、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重症病人等弱势群体,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自己的一片赤诚诠释出“爱心”这个内涵丰富的词汇的真正含义
  
  一名合格的爱心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人物,还是挥洒汗水向四面八方默默奉献爱心的慈善大使?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爱心人物”的苏淳莹女士用自己温暖如春的爱心情怀和点点滴滴的爱心行动,十多年来始终如一,累计向祖国捐赠约人民币1162.3万元善款,救助对象包括孤儿、老人、失学儿童、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重症病人等弱势群体,以关注民生为己任,以自己的一片赤诚诠释出“爱心”这个内涵丰富的词汇的真正含义;更以自己多年的思考和积累,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时,尽爱心人士之责,阐释出她本人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看法。
  
  童年挫折锤炼出生命的支点
  
  “我见不得别人吃苦”,在追溯自己的爱心来源时,苏淳莹这样说,明亮的双眸闪烁出晶莹的光芒。这种想法在出身富贵的她身上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幼年的她吃过太多的苦。锦衣玉食的生活对她看似唾手可得,最终却因种种遭遇使她与一些富豪们的奢华生活和庸俗思想渐行渐远。
  苏女士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的书香世家,姑父为当时的台湾首富蔡万霖。7岁时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的外遇,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父亲并未因此善待她,幼年的淳莹在亲友们的欺凌和冷漠中孤独的成长着,品尝过生活的种种艰辛,深知一个人在困境中的窘迫和无助。除遭受亲友们对她的不公平待遇外,还需要负担个人的生活和学业费用直到大学毕业,早早就体会到金钱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快乐,相反,还可能滋生出嫉妒和欺诈,导致亲人间的疏远背离。1986年,大学毕业不久与丈夫结婚后,她才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
  饱读诗书的她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与人为善、关爱他人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她的思想深处。爱书的她自言最爱读的是伟人传记,这样可以感受到世界上伟大的人们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执着和勇气,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对世间苍生的悲悯之情,对国情民生的牵肠挂肚。
  正因为这样,生性善良的她逐渐具备娴静如水的文雅气质,也因种种苦难,拥有了让人如浴春风的乐观态度。早年那段在外人看来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在她心目中也成为一种幸运。她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是温室花朵,如果一个人从挫折中学到了很多,并从此坚强并加速成长起来,那么这段经历就是他的幸运;反之,如果一个人由此沉沦萎靡,那么对他来说,人生遭遇的挫折才是他真正的不幸。她就像经历过浴火重生的凤凰,挫折不但没有使她的人生误入歧途,而且使她寻找到了“帮助别人”——这个生命的支点。
  
  执着奉献情暖人间
  
  1994年,苏淳莹一家因丈夫的工作调动来到了首都北京。这次调动原本有两种选择,另一边是当时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美国。苏女士一家却因一直提拔丈夫的恩人——温金海先生当时担任公司的亚太区总裁,需要他们前往北京工作,于是苏女士一家为了回报恩人而选择了祖国大陆。苏女士笑言:当年留在北京完全是出于忠肝义胆,丈夫和自己都没有更多的考虑物质及经济等因素,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忠厚善良之人终有好报。
  这一次机缘巧合不仅使苏女士一家扎根在大陆,让喜爱我国古典文化的她爱上了历史悠久的北京,爱上了祖国底蕴深厚的风土人情和淳朴可爱的人民,更让她开始了在祖国大陆漫长的爱心捐助之路。
  第一次收到自己通过“希望工程”捐助的来自辽宁的失学儿童的信件,苏女士的心弦被孩子稚嫩的字体轻轻的拨动着,仿佛看到了幼年的自己为学费、为穿衣而发愁的情形。当年姑妈帮助过她,她愿意继续传递这份爱心给一个个因贫困而无法顺利接受教育的孩子。
  于是从1994年到2004年间,她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重建了20所学校,总计投资539万元左右。这个醒目的数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习惯了南方温润气候的苏女士凭着一股韧劲,每年定期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及泽库县4次左右,与当地教育局合作,新建校舍,重建危房,为同仁县和泽库县的民族中学新建带有供暖设备的宿舍楼,还斥资16.15万元买了500个羽绒含量70%的睡袋送往青海省黄南州济贫。
  为善不为人知的思想对苏女士影响颇深,在做这些善举时,她始终默默无闻,有媒体要求采访或报道,都被她拒绝了,如今甚至在网络上都检索不到她的名字和事迹。有人说她傻:在大城市的郊区捐建几所学校,还担心不被媒体报道,不为人知?她却认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备了,如果再捐,那是锦上添花。而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地区正需要我们雪中送炭!
  
  助学领域只是她爱心奉献的几个主要方向之一,在她关注的孤寡、病患等爱心领域中,除了个人出资外,她还注重发动自己的朋友们,这样爱心的力量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就无限放大了。也正因为她对慈善事业耗费的心力,朋友信赖她的为人和人品,使她在做善事时有着强大的号召力。13年间,她曾经帮助过多少人自己也数不清楚,捐款的数目更是没有确切统计,最重要的是她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难以衡量的心血和汗水。
  1995年她为北京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捐款11万元,动员朋友们又募得5万元;在北大爱心社的协调下,为患尿毒症的大学生接振军累计捐助50万元,为白血病的16岁男孩捐助5万元;看到《东方时空》报道的脑瘤患者尹立雪的故事,马上飞到济南看望,并坚持每月汇款及写信给病人,陪她到北京的天坛医院看病。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是丢下钱就离开的捐赠者,而是尽可能的去陪伴和关怀她所救助的人。还通过写信,通电话的方式去鼓励他们振作继续生活的勇气。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平时读报、看电视时,苏女士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哪些地方、哪些人需要帮助,甚至有时走在路上,她也会通过各种方法救助路边真正的乞讨儿和孤儿。朋友都说,跟她出门特别累,原本一会儿就办完的事情总是因为她的热心变得麻烦起来。
  慷慨的苏女士自己朴实无华,身上没有任何珠光宝器,现在用的是一款使用多年的已经磨损不堪的手机。“名贵的珠宝首饰只能招来别人的羡慕,甚至嫉妒;内在的影响和感染力却是持久和深远的。”反映出她本人是名副其实的“真水无香,真人无名”。
  
  当爱心遭遇困境
  
  乐善好施的苏女士做起好事来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帆风顺,爱心在少部分人和地区那里也遭遇到了种种不公正待遇。有人怀疑她的爱心是出于商业角度考虑,发出了种种反诘与责难。
  善良的她流泪了,像一个孩子被误解后认真的辩解着:我真的很希望救助偏远地区的孤儿,看到他们就像看到童年的自己,我希望给他们一种安定的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是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政府对一些地方的扶持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尽己所能为开发西部贡献力量。如果说我出于商业角度考虑的话,我完全可以不必折磨自己,总是到偏远且气候恶劣的地区去考察和做慈善,为什么不到繁华都市的某个落后角落建学校呢,为什么不到非洲等其他落后地区去奉献爱心呢?
  而她选择在中国西部为慈善事业殚精竭虑的唯一理由,也是最容易理解的理由就是:她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渴望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为这片土地上需要得到救助的人们奉献爱心。
  为了战胜这些挫折,她才做出了艰难而重大的选择,必要的时候应当适当的曝光自己,一方面证明自己的善心,一方面让不相信世界上没有免费“爱心午餐”的人们认识到爱心的力量,把握住别人的帮助为自己创造的机遇。
  
  她也认识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落后地区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不丰富的物质条件,部分人的思想和传统思维方式也需要更新换代。否则,即使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落后僵化的思想也有可能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
  
  慈善事业是人人准入的领域
  
  我国的慈善事业不发达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老百姓对慈善的关注度也远不及其他一些领域,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慈善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如何推进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一直是许多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和关注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在苏女士看来,慈善事业并不是一个高门槛的领域,它的特征就是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当下有一些组织和专门排列出来慈善榜单的活动固然激发了个人和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从事慈善事业的过程中,金钱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但不能让普通老百姓觉得,没有钱就无法从事这项工作。金钱的帮助固然是很重要,但它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真诚奉献爱心的唯一标准。
  “我国并不缺乏慈善文化”,苏女士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见之于史书的慈善之举不绝如缕,近代及现代也经常可见慈善捐助的行为。只是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慈善文化出现了暂时的‘断层’。我们需要的,就是重新认识和继续巩固这种 ‘慈善文化’。”
  她认为慈善文化欠缺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慈善就是帮助别人,所以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条件下才能互相帮助。儒家的慈善文化希望大家恢复一种相互信任的状态,所以我们现在不应风声鹤唳,要摆脱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状态,塑造诚信友爱的和谐氛围。
  消除这种慈善文化欠缺的办法之一就是:重新认识“第一名”的概念。大多数人都认为,第一名只能有一个,所以才会激烈的去争夺它,所以产生了自私自利。在苏女士的眼中,“第一名”是一种层次、一种境界、一种平台,上面可以站很多人,甚至无数人,不是说只有一个空缺,只能留下一个人。正如我们经常说的“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人只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竞争到这个层次就是第一名。她认为,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想法,自私自利这种人性中负面的东西就会逐渐消除,进而达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物质爱心和精神爱心当一起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苏淳莹反复提到,我们要奉献的不止是物质爱心,精神爱心同等重要。一个人帮助他人后最高的回报是利他之后的利己,只要每个人都不断将自己的爱心奉献出去、传递下去,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会更加和谐稳定。
  谈话过程中,她收到了一位朋友发来的信息,说自己也救助了一位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学习她传递爱心的精神,已将第一笔善款1300元寄了出去,迈出了奉献爱心的第一步。苏女士很欣慰:“他们才是更伟大的人,”她说,“尽管像我这位朋友这样的工薪阶层收入不高,但还是在尽己所能的帮助他人,的确值得我们敬佩。”
  在苏女士看来,慈善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可以感同身受别人的苦难,愿意去真正的伸出援助之手。就像青藏高原上穿行的“马背上的医生”,虽然他们的精力有限,救助范围不可能无限广大,但他们始终把人们的生死安危存于心底,不仅用算不上精湛的医术救助了许多人,而且还以自己的精神感染了更多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使更广泛的人群从中受益。
  任何可以计算出来数字的东西都是有限的,而精神的付出是无法估算出来,是无限大、是无价之宝。爱心人物的事业不是“精英慈善”,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点滴微笑和举手之劳都可以为之尽一臂之力,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点滴爱心行动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