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的利益和境遇,民众的意愿和诉求,跟国家的治乱、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唐太宗对此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把“家给人足”当作理想的境界,当作自己的追求。并一生殷殷求民富。历史上少有其比的“贞观之治”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感慨于隋朝的国富民穷
唐太宗参与领导了反隋起事和推翻隋朝的战争,目睹了富饶、强盛的隋王朝覆亡的整个过程。这个王朝迅速强大,又急遽衰落、顷刻崩溃,使世人为之惊愕,也使唐太宗受到剧烈震动。隋亡给他的印象是那么的深,以至他要经常提起这一事件,要经常讲到由这一事件引出的深刻教训。
唐太宗对大臣王珪说:开皇十四年(594年)大旱,隋文帝不许开仓赈济饥民,而令他们到外地自找饭吃。到隋朝末年,国家粮库储存的粮食可供全国的人吃50年。但隋炀帝依仗国库富足,骄奢淫逸,终于导致隋朝的灭亡。由此,唐太宗认识到,一个刻剥百姓,聚敛财富,挥霍无度,置老百姓的死活于不顾的王朝,是不能长治久安的。与隋朝帝王把国富建立在民穷基础上的做法相反,唐太宗把民富看得比国富更重,他甚至把“家给人足”当作理想境界,当作自己的追求和乐趣。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农业歉收,老百姓吃不饱,则他们便不为国家所有(指不拥护和支持朝廷)。我常想赏赐天下的人,使人人都富贵。现今减轻徭役、赋税,不误农时,使家家户户都能用全力耕种土地,那么老百姓就都能富裕。天下都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我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以民为本的思想源自古代儒家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尚书·五子之歌》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荀子提出了“立君为民”的思想。孟子则主张民贵君轻。唐太宗继承了儒家学说中这一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对他来说,以民为本,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认真实践的,是要在治国方略中体现出来的。
正因为唐太宗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所以他殷殷求民富,就是很自然的了。
从弓的鉴定谈到了解民情
唐太宗说,他在1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弊病),无不知之”。即使这样,登基后处理政务,仍有差错。所以,他意识到,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仅凭早年对民间疾苦的那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各种途径经常了解政情、民情,经常了解民众的生存状况。
有一次,唐太宗跟大臣聊起了弓的鉴定,说着说着,就把话题转到了了解民情上。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射箭,得到良弓十几把,自以为天下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弓了。最近我把这些弓拿给弓匠看,他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回答说:如果木心不直,那么脉理就斜,做出来的弓虽然强劲,但射箭时箭道不直。我这才认识到以往辨弓不精。我以弓箭定天下,对弓箭应当说很熟悉,但实际上,对弓尚未能尽识,何况天下的事情,能够尽知吗?于是下令:五品以上京官,晚上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以便他随时召见,询问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唐太宗还委派李靖等13人以“黜陟大使”的名义,分头到全国各地巡视、考察。唐太宗给他们的任务是:考察地方长官的贤与不肖,访问民间疾苦,慰问老寿星,救济穷人,提拔长期被弃置不用的人才。唐太宗交代他们:要深入了解情况,做好工作,“俾使者所至,如朕亲睹”。
给百姓减负
历史上一些统治者无休止地榨取百姓钱财的做法,为唐太宗所不取。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是饮鸩止渴。唐太宗对魏征说:北齐、北周的统治者都是因为对百姓横征暴敛,贪图享乐,自取灭亡。好比馋人自吃其肉,肉吃光了就死了,何其愚蠢!
历史上很多帝王都与民争利、向民夺利,唐太宗一反这种做法。这位开明的皇帝提出了“与民同利”的有远见的思想。即位之初,他对公卿们说:古代大禹凿山治水而民无怨言,这是因为大禹“与民同利”。秦始皇营造宫室而民怨恨、造反,这是因为秦始皇害人以利己。如果帝王放纵自己的欲望,这个朝代就快完了。我曾计划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因为想到秦朝灭亡的教训,便停止建造这座宫殿。王公以下大臣,都应当领会我这样做的用意。由于唐太宗的以身作则,从此以后,“20年间,风俗素朴,衣无绵绣,公私富给”。
要减轻民众的负担,作为统治者,不该做的事,就要坚决不做。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就是这么要求的,这也是有道理的。唐太宗非常赞同这一观念。他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二年(628年),他对身边的大臣说:凡事都要抓根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农民谋衣食,以不失农时为本。而要不失农时,治国者必须做到“简静”,即施政不繁苛。若屡屡轻动干戈,不停地营建宫殿,要想不误农时,可能吗?
要给民众减负,就要压缩国家开支。如果国家的浩繁开支有增无减,不断膨胀,那么,减负就是一句空话。压缩开支,就不得不简政省官,既要裁“和尚”,更要拆“庙”。唐太宗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可谓大刀阔斧。
他大力精简官员。在朝廷任职的“内官”,隋朝编制为2581人,唐太宗减为643人(不包括官府中的胥吏)。
他大力省并州县。唐初为了笼络归附唐朝的人,广设州县,广设机构,弄得州县数目数倍于隋朝。州县过多,也就意味着机构过多,官员过多。唐太宗下决心裁撤、合并州县。至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共有州府358个,县1551个。
通过简政省官,唐太宗在革除“民少吏多”之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亲自关注“亲民”官的选拔
唐太宗把刺史和县令看作官僚机构的两个重要环节,把治理好地方,使老百姓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刺史、县令身上。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每天晚上都要考虑老百姓的事,常常夜半不寐。为皇帝直接管理老百姓的,是刺史(州的长官)和都督(唐朝于重要地区设都督府),我唯恐他们没有为老百姓办好事。所以,我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每天无论坐着、躺着都要观看。听到有关他们为官善恶的情况,都写在他们的名字下面,以备提拔或处分他们时的参考。县令尤其是“亲民”官(即亲自治理百姓的官员),不可不好好选择。又说:我居住深宫之中,听得不远,看得不远,就靠都督、刺史这班人,“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为了选好“亲民”官,他下令: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各举堪为县令者,上报朝廷,以供朝廷选拔。
贞观十一年(637年),大臣马周上书说,要使百姓安乐,关键是选好刺史、县令。县令人数很多,不可能做到人人都贤。如果每个州都能有一位称职的刺史,那么,全国的百姓便都能得到休养生息。天下的刺史都能使圣上满意,就不怕百姓生活不安宁。朝廷不可只重视在朝廷任职的内官,而轻视在地方上任职的刺史、县令。百姓之所以至今没有过上安定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没有重视刺史和县令。唐太宗采纳了马周的意见,他说:刺史我当亲自选拔,县令则由五品以上京官,各举一人。
唐太宗的富民政策有了很好的结果。《贞观政要》一书说,贞观年间,出现了这样的繁荣景象:出门不会遇到盗贼,监狱常常空无一人,马牛布满原野,家家夜不关门。连年丰收,斗米才值三四钱。又说:“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这多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