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国人民目光聚焦“两会”,民意汇聚“两会”,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提案议案重点关注了哪些话题?两会召开以来,本刊记者不断分析各媒体两会报道热点,采访代表委员、查看各种资料,结合本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就两会“热点”约请代表委员、党政官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中央文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政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执政党的权力也必须受到监督,不受监督的政党权力——不管该政党历史有多长、资格有多老,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腐败、甚至走向灭亡。苏联政党垮台的主要原因与党内腐败现象密切相关,而党内腐败又与执政党缺乏有效的(不是形式上的)制约有关。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为了确保执政党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避免重大失误,参政党的有效监督应该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条件。
互相监督是两种权力之间的互相作用。当前,执政党要进一步加强对参政党的领导和重视,发挥参政党的监督作用。制度上要支持。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因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在很多地方流于形式。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互相监督的制度建设,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使制度更具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保障互相监督的顺利进行。
经济上要扶持。民主党派的监督活动,常因经费问题而无法正常进行。如聘请民主党派人员和无党派人士兼职、任顾问或参加咨询机构,或是就某些专题请民主党派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等等。这样的最基本的活动常常因没有经费或经费不足被搁置。
理论上要帮扶。党际互相监督的双方,在理论水平上更是应该相得益彰,这样的监督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目前的现状是中共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完整和相对成熟的科学体系,而参政党建设的规律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参政党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处于比较初步的状况。许多研究中共党建和多党合作方面的专家教授,均很少涉及参政党建设的理论问题,因为研究参政党比研究执政党困难更多,调研和收集资料的难度更大,而且有些问题十分敏感,不好把握。
2007年面临着省级及中央各民主党派的换届工作,这是一次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换届。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突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主党派要通过此次换届加强参政党自身的建设,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确保监督职能及其全方位的各种职能的正常发挥。
专家点评
参政者应该提高监督能力
林大鹏(美国乔治城大学公共政策硕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参政的过程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参与人士应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高质量的参与会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而低水平、不负责任的形式化做法则会降低来自人民群众的信任度,不利于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发展,严重的会损害参政议政机构自身的声誉。参政议政者除了要有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还要有能力、有方法。具体而言,参政者应该拓宽方法论,增加与政策研究有关的经验,建言献策者最好具有公共政策的专业知识,对法律有所了解,掌握多个学科知识或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以及一些研究经验;并有政府工作经验,熟悉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渠道和方式。参政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能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应该有坚定的道德立场和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