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要靠全体人民,是为了全体人民。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但是过去我们把两个主体错位了
民生问题为何越来越受关注?从理论层面分析,这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实施的必然结果。从字源来说,和谐的“和”是由左边一个“禾”和右边一个“口”组成。禾就是粮食,而口就是人对粮食的需求,民以食为天,所以“和”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人人要有饭吃。也就是说要达到和谐社会首先就要解决民生问题。再看“谐”这个字:左边是一个“言”字,右边一个“皆”字,简言之就是人人都有发言权,这就涉及到了解决民主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和民主问题是我们和谐社会的两个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共同富裕
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最终是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我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大本质属性:一是社会和谐,二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本质属性。邓小平同志讲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小平同志提出,坚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因为不可能大家在同一个时间富起来的,总是有先有后,先富帮后富,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时,就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大多数成员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尖锐化,而且也会抑制经济增长。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要发展民本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谁?靠谁来构建?中央《决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回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是多么响亮的口号,也是《决定》当中一个重要的亮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决定》提出,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构建和谐社会要靠全体人民,是为了全体人民。我多次提出,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但是过去我们把两个主体错位了,把政府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把纳税人的钱集中到国家财政,然后由国家财政去投入到各行各业,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厂都要靠国家投资,理发店、餐馆等由国家经营。另外一方面,就是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把其中的很大部分贷给国有企业。许多国有企业由于机制体制不灵活,所以国家投资了以后,没有回报,甚至亏损了。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的不良资产最后由财政埋单。
所以国有企业、国家银行、国家财政这种三位一体的体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实践证明,政府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这种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
我多次到浙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民本经济的概念,什么是民本经济呢?就是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也就是老百姓经济。浙江为什么有今天,就是跟初步形成了民本经济的格局分不开的。浙江是人多,地少、资源少、国家投入少“一多三少”的省份,但是为什么它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比较富裕,2005年浙江人均GDP为3400美元,比全国人均高一倍,而且社会很稳定,群体事件很少。为什么浙江有这么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民创业。因为原来是政府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你“要我干”,现在老百姓作为主体,就是“我要干”,政府只是营造人们创业的环境。这样,老百姓内在的动力、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了。《决定》倡导的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就容易实现了。
最近,听到江西的领导有这样一句话:要鼓励、支持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这句话说得很到位。老百姓内在的动力激发出来后,财富的源泉就可以充分地涌出来了,老百姓富了,政府的税收也就多了。浙江这样一个小省一年的财税收入是2000多亿元,这样,政府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老百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
坚持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才能使民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中央《决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浙江的公有制经济比重不高,风言风语很多。尤其是对温州模式的批评很厉害。有人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典型,甚至说,政权不在共产党手里。但是浙江的领导很清醒,总结得很好:我们浙江“内部在不争论当中发展,外部在争论当中出名”。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浙江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人民社会主义。我曾多次讲过,希望浙江的今天成为全国的明天,因为这样的人民社会主义有很强的生命力。人民社会主义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的社会主义。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的社会。离开了人民的福祉,空谈什么主义,致力于什么搞国有化运动,恩格斯早已批判为是“一种冒牌的社会主义。”(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