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现状与前景

2007-12-29 00:00:00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7年6期


  [内容提要] 过去的15年,中国与东盟关系走过了从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互信到最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平凡的历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经贸合作潜力大,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是,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必须认真解决。文章着重分析了双方合作的潜力以及实现共赢的空间,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中国 东盟 经贸合作 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6-0059-0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东盟关系呈现出政治互信与经济融合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双方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对话日益频繁深入,在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全面发展,已经形成了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促进、安全上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东盟已连续15年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本地区国家间友好交往的典范,为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促进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1]但是,双方的合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进展与现状
  
  2007年8月8日是东盟成立40周年纪念日。经过40年的发展,东盟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区合作组织。我国与东盟虽然是紧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双方不仅交往不多,而且东盟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存有一定的疑虑。为了打破僵局,1991年7月我国外长钱其琛应邀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从而揭开了我国与东盟对话和合作的序幕。15年来,我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确立了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15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经历了“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三个阶段。1996年3月我国明确提出希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东盟外长一致同意中国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1997年12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6年是“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东盟10国领导人齐聚南宁,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并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承诺中国与东盟将致力于加强战略伙伴关系。
  2.确定了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为切实推进我国与东盟的全面合作,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港召开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朱基正式提出了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4月正式启动相关谈判,同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4年,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又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3.贸易投资迅速增长、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1991年以来,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1991年双方贸易额仅80亿美元左右,2006年已增加到1608.4亿美元,增长了20倍,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1%;其中中方出口713.1亿美元,进口895.3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92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9.4%,预计全年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是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投资方面,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底,东盟国家在中国投资累计达385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至2005年底,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累计达10.8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达到1.52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2006年1—9月,我国企业在东盟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4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4亿美元。
  2005年12月,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根据温家宝总理的倡议,会议决定在原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基础上,将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列为双方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此外,东盟宣布中国正式成为其东部增长区发展伙伴。目前,环北部湾、大湄公河、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经济合作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前景和存在问题
  
  到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一个包括11个国家、18亿人口和2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的庞大市场,成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能的经济共同体之一,这是目前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主要目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且对推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盟人口虽然只有中国的一半,但GDP与中国几乎相当,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东盟来讲,与中国合作可以弥补以前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迅速提升其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其国际竞争地位。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指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东盟各国向中国的出口可以增加一半。2006年10月,东盟轮值主席国、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表示,“当中国刚刚崛起时,人们有很多疑虑和担忧,但经验表明,中国在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对于东盟而言,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巨大机遇”。双方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有效的互补机制,将提升各自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促进双方产业的优势互补与产业内的合理分工。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合作也有助于建立起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有利于东盟各国以此为契机,加强自己内部的整合,提高中国和东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从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这个目标应该是能够实现的。
  首先,双方态度比较积极,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推进。按照计划,2007年,中国和东盟的平均贸易关税将降到6.6%,到2009年将进一步降到2.4%,到2010年中国从东盟进口的90%的产品都将实现“零关税”。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总额将从现在的1.3万亿美元增长到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特别是我国政府主动采取一些消除东盟国家疑虑的措施,如帮助缅甸修建港口,帮助老挝修建公路,给柬埔寨提供美元贷款及援助金,向菲律宾的铁路投资等。2005年3月14日,中、菲、越三国的国有石油公司签订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对南中国海一片有争议海域的石油储量进行联合考察。对此,东盟国家大为赞赏。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称赞此协议是一次历史性事件,是在该地区和平和安全方面取得的外交突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亦使得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明确表示:中国已经证实了其和平崛起以及同其他国家在双赢基础上合作的鲜明意图,这将培养起中国与东盟更紧密的关系。
  
  其次,双方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合作基础不断增强。2006年东盟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2006年12月,亚洲发展银行估计,东盟国家全年的GDP增长速度为5.4%,略低于2005年的5.5%。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IT及其他高科技产品需求的增加、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国别情况看,新加坡和菲律宾2006年的经济表现(6.6%、5.4%)好于2005年(6.4%、5%);马来西亚与上年(5.2%)持平;泰国和印尼因受国内政治或政策因素影响,其经济表现(4.2%、5.4%)逊于上年(4.5%、5.6%);越南继续保持高速增长(7.8%),但增速有所下降(2005年为8.4%)。2007年东盟整体发展仍然较好。我国经济已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6年总量突破了20万亿元,增长10.7%;2007年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可望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第三,双方贸易具有互补性,发展空间不断拓宽。东盟拥有5亿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层次跨度较大,既有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缅甸、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产业和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当前,研发全球化、服务外包等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这为我国与东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世贸组织2005年国际贸易统计,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值744亿美元,相当于东盟10个成员的总规模。在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结构上,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各领风骚。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新加坡、马来西亚则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泰国的旅游服务更是独具特色。这些差异形成了双方服务贸易的互补性。2007年1月,东盟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从2007年7月起实施。中国将在环保、建筑、商务、体育与运输等5大服务部门、26个领域向东盟成员国做进一步市场开放,扩大双方经贸往来。同时,东盟也分别在教育、旅游、建筑、金融等领域向中国开放,并允准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份限制等。可以预见,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服务贸易将有大的飞跃。
  但是,我国与东盟的合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矛盾和不确定因素。
  首先,世界经济增长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十分严重,美元不断贬值,金融环境趋紧,全球的油价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热钱泛滥,而需求明显不足。而我国和东盟基本都属于出口导向国家,对美、日、欧发达国家市场依赖度较高,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明显。此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地区安全和公共安全,中日关系、台海问题的新变化,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其次,东盟对我国的政治偏见尚未完全消除。东盟国家虽然在文化上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东盟国家在历史上一直对中国心存芥蒂,而且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在经济、军事上给它们造成威胁。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吸收外资以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涌入东盟市场,使东盟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中国威胁论”时有泛起。尽管我国采取种种和平外交方式,以及对东盟国家无私地援助,但对我国的政治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
  第三,东盟国家内部矛盾较多、政局稳定性不足。首先是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积怨和领土主权争端。如历史上越南入侵过柬埔寨,至今两国关系貌合神离;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印尼,印尼与菲律宾之间都有岛屿主权的争执。其次是东盟大多国家党派林立、纷争不断,有的国家军人政府当政,有的国家内阁变换频繁,还有国家反政府武装及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再次是东盟内部宗教信仰不同,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是传统的伊斯兰教国家,泰国和柬埔寨则遵从佛教,菲律宾大部分国民信奉天主教,不同宗教信仰间冲突时有发生。而缅甸的军政权在东盟中总是采取一种游离的姿态。
  第四,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结构雷同。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新加坡的人均GDP已达3万美元,而越、老、 缅、柬四国人均GDP还不到400美元,相差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成员国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很大。经济优势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先决条件,经济优势的非均质分布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而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方面互补性并不明显,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又大都转向下游的电子信息产品,东盟国家在国内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上呈现出雷同化的特征。亚洲经济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东盟国家产业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纠正,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投入不足、生产率低下的弊病并没有根除。
  第五,东盟内部缺少核心的经济力量和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核心经济力量的协调和引导。1995 年墨西哥发生严重金融危机时,正是因为美国的全力注资解救才使得危机没有波及其他的美洲国家。区域内核心国家的职能在于协调成员国政策、稳定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而东盟成员国中这种核心国家目前尚不存在,中坚力量的缺乏降低了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东盟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竞相贬值本国货币,造成危机在各个国家中迅速蔓延,东盟内部缺乏核心力量和共同应对机制的弊端暴露无遗。对于东盟成员国来讲,争夺主导权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印尼无论从人口还是领土面积上讲都是第一大国,但是其经济实力的相对不足无疑影响了其大国地位和形象。多年来,印尼政府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做“东盟龙头老大”的梦想始终没有动摇,只是目前国内纷乱的政局和不太景气的经济形势使其力不从心。马来西亚也想当老大。新加坡力图在东盟中拥有最大的发言权,但因其历来与美国及以色列等国关系密切,且经常性地单边对外交往,故其在东盟中的主导地位很难形成。[2]
  东盟也认识到与中国进一步合作的重要性及问题症结所在。2003年第11届东盟领导人会议,决定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时间表由原定2020年实现东盟共同体的具体时间提前到2015年,加快经济、安全以及社会与文化三个共同体的建设,还纷纷呼吁要加强各国社会和民间对东盟的认同度,加强东盟的凝聚力。
  
  推进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应坚持“睦邻”、“亲邻”和“富邻”的周边政策,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这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协商一致”的区域合作原则指导下,保持和加强双方高层之间的互访和各级部门的频繁接触,继续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等业已存在的对话磋商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以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新起点,进一步巩固双方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构建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其次,积极深化、不断拓展我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内容和领域,近期应考虑的重点是:
  1.加强双方在农业、能源、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在矿产资源方面,东盟占据优势。印尼是石油输出国组织11个成员之一,石油蕴藏量估计为5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73万亿立方米,是东盟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文莱、马来西亚的石油储量也很可观;越南的铝土矿、铁矿、煤矿相当丰富;菲律宾仅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矿藏中,就有13种金属矿和29种非金属矿,其中金、铜、镍、铬的矿储量分居世界第三、四、五、六位,品位都比较高。这些资源类产品可以大量满足中国市场的市场需求,这些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落后,中国企业在资源开发加工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可参与矿产开发,如承包铜矿、银矿、金矿、锌矿、铁矿的勘探和冶炼,参与石油与天然气开发等等。
  
  东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土壤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产品种类不仅丰富,而且质量上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东盟的棕榈藤资源占全世界的83.43%,橡胶、木材、水果都大量出产,泰国、越南是大米出口大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发展农业条件优越,生产潜力大,泰国、越南、缅甸的蔬菜水果也具较强竞争力,这些国家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但加工能力有限,对热带产品利用率低,中国企业可考虑投资办厂,投入技术和设备,产品返销国内。
  中国与东盟双方的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东盟10国都已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国。2005年中国公民首站前往东盟国家的人数达到300万人次,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的1/3;东盟来华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约占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1/5。
  2.加强双方在工业、承包工程等领域里的合作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潜力与空间非常大。东盟国家,尤其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国市场有限,很多产品有赖中国市场。如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医药等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能力。东盟各国都迫切需要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改造原有落后的工业部门,中国对此有产业方面的优势和适宜的技术。中国现在已成了新加坡的第五大汽车来源国,仅落在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之后。中国的制糖、造纸、钢铁、水泥、电子等产业有较大的优势,这些都是中国可以参与合作的“资本”。中国的农业机械也很有优势,越南、老挝、柬埔寨都是农业国家,对农业机械设备有非常大的需求,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拖拉机、柴油机、水泵、脱谷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产品,中国的产品在机械性能及价位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在东南亚很受欢迎。
  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形势的好转,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能源的投入,以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外资。因此,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能源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工程,特别是电力项目、通讯、交通运输等项目将会明显地增长。中国可发挥技术优势,加强对东盟国家的工程承包,带动劳务及设备等的输出。 泰国现已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之一。中国企业承揽到的项目业务领域涉及房地产、公路、桥梁、冶金、水利、码头、航道疏浚、钻井等领域,合同内容也呈多样化,如设计、咨询、建设、设备材料供应、合作管理等。新加坡是我国在东盟国家中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新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东南亚贸易额的1/4。新加坡今后二三十年里还将有大型土木工程项目逐步上马,如地铁、填海等,我国工程公司在这些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3.深化双方在物流、服务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里的合作
  根据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中国和东盟将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该协议规定,中国将在对世贸组织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中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做出新的市场开放承诺;而东盟也将进一步开放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领域,并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物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现在,物流业已经占到中国GDP的18%左右。经过近几年的投资,中国与东盟间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主要交通网络,为双方的物流合作带来巨大商机。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服务业也非常发达,新加坡拥有世界级的现代化国际机场和高度自动化的港口。 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占GDP的66%(农业不到1%,其余绝大部分为制造业)。其中商业服务(包括对外贸易)、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是服务业最主要的行业,相比较而言,新加坡在这些行业的优势较明显,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企业进驻新加坡,可以充分利用新加坡与国际市场广泛联系的渠道和网络,不仅可以将业务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甚至可以进入东南亚本区域以外的市场。
  我国广西和云南省与东盟国家毗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广西物流中心的打造和云南区域商务中心的建立,都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广西以沿海港口为龙头,以南昆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水运、航空和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的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已基本形成。云南现已建成出省、通边的高等级公路网;开通了包括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河内、仰光、曼德勒、万象等东盟国家城市的国际、国内和地区航线103条;铁路可通往全国和越南运输干线;“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和昆明至老挝万象的国际公路运输已正式开通;另外,昆明至曼谷的公路和昆明至新加坡的泛亚铁路也正在筹建中。这些交通运输条件可为中国西部省区市拓展东盟国家市场提供物流服务。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服务协议、投资协议的签署,中国与东盟将会逐渐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投资市场。到2015年,东盟经济一体化将提前实现,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提升,合作会更加深入,商机无限,双方应抓住时机,实现共赢。
  
  注释:
  [1]温家宝.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
  [2]张鑫炜.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6(6)
  (责任编辑: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