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针对2007年教材中个别新增的知识点和难点进行重点分析,以帮助考生顺利过关。
根据新修订的财务管理考试大纲,2007年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对原有教材相关章节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和顺序调整,总的内容体系从过去的“筹资-投资”顺序调整为“投资-筹资”的顺序;另一方面,大纲对个别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增节删减,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综观这两点变化,可以发现职称财务管理考试的注会资格考试化趋势,这种趋势一定要引起考生的注意。
一、关于项目投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第四章项目投资修订了项目投资净现金流量的税前和税后两个简化计算公式:
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该年息税前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①
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该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该年自由现金流量 ②
以上两个简化公式跟以往年度教材中所列示的公式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这里分别项目予以说明。
(一)息税前利润项目
这个项目是理解本公式的关键。之所以在公式中采用息税前利润而不用税前会计利润,主要是因为在项目投资的估价问题上,教材采用的是实体现金流量观念(也可以理解为全投资假设)。所谓实体现金流量观念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可以提供给所有投资人(包括股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的现金流量。按照实体现金流量观念,借款利息和本金支付与股利分配一样,都是提供给投资人(借款利息和本金提供给债权人,股利分配提供给股权投资人)的净现金流量的一部分。因此,在调整计算净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利息项目不能予以扣除,所以用“息税前利润”。
(二)关于折旧与摊销项目
折旧与摊销指的是在计算息税前利润时已经扣减的固定资产折旧和长期资产的摊销数。由于它们是非付现成本,并不引起现金流量的减少,所以应予以调回(即调加)。
(三)回收额项目与维持运营投资项目
回收额一般指终结点回收额,是一项现金流入;维持运营投资是特定行业在运营期发生的固定资产投资(现金流出)。
(四)“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项目
可以把“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分解为“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税率”。该项目理解的关键点是:不要把它理解为按会计税前利润纳税后的净额,而应该按照实体现金流量观念理解为“息税前利润所应该负担的所得税后的净额”。这与财务会计中的纳税计算完全不同,它是从所有投资人角度来考虑可以作为偿还借款利息、本金、分配利润、对外投资等财务活动资金来源的净现金流量,因此不能扣除利息后计算。有时该项目也称为“息前税后利润”,它也可以进行如下调整计算:
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息税前利润-利息+利息)×(1-所得税税率)
=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1-所得税税率)
=净利润+税后利息
【例】某个分公司目前投资资本总额3500万元,年税后净利润280万元,所得税税率30%,利息总额100万元。则:
息税前利润=利息+税前利润= 100+280÷(1-30%)=500万元
息前税后利润 = 500×(1-30% )=350万元或=280+100×(1-30%)=350 万元
所以上述公式②也可以表达为: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息前税后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净利润+利息×(1-所得税率)+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
二、关于衍生金融资产投资
教材第五章第五节“衍生金融资产投资”是新增内容,涉及到了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和期权投资。这部分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新的衍生金融资产不断出现,特增加了相关介绍。考生只需了解每一种衍生金融资产的特点,一般不会出计算题,但小题一定会有。
三、关于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以及适时生产控制
教材第六章营运资金增加了有关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以及适时生产控制等一些新的内容。适时生产控制只需要了解基本原理,而再订货点和订货提前期应该是个新考点,要注意与经济进货批量结合命题,下面具体加以说明。
设:R——再订货点
d——每天平均需要量(即原材料使用率=年需要量/生产周期=经济批量/订货间隔期)
m——每天最大需要量
t——订货提前期
(一)订货提前期
计算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是假设可以立即到货,但实际上从发出订单到货物到达,往往需要一定的间隔期。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入库为止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订货提前期,又称交货期。在考虑订货提前期的情况下,它对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应在存货用完之前组织订货。订货提前期的确定可以根据从发出订单到货物到达并验收入库所需的时间来确定。
(二)再订货点
在考虑订货提前期的条件下,不能等到存货用完时再组织订货,而应在存货达到某一点时就组织订货。企业必须立即组织订货的存货库存数量或金额点,称为再订货点。
如果不考虑保险储备,再订货点的计算公式为:R=t·d
(三)保险储备
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是假设每天的存货需要量是均匀、稳定的,实际上每天的存货需要量可能是不均匀的,存货在途时间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被拖延,因此在确定再订货点时应当考虑必要的保险储备。保险储备是为了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而建立的最低储备量。它取决于订货提前期和每天需求的变化情况。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保险储备的计算公式是:u=(m-d)·t
此时,再订货点:R=t·d+u=m·t
【例】某企业经济批量为480公斤,30天订货一次,每天正常耗用甲材料16公斤(480/30),该材料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入库需要10天,每天最大需要量估计为20公斤。则:
甲材料的保险储备量为:
(20-16)×10=40(公斤)
甲材料的再订货点为:
16×10+40= 200(公斤)
或:20×10=200(公斤)
也就是说,当材料库存为200公斤时,就要立即发出订单,但每次订货量仍旧为480公斤。
四、关于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的组合策略
第七章在原有教材相关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增加了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的组合策略的内容。考生除了要认真理解组合策略的特点,还要特别注意相应的组合决策对风险和收益的影响。
不同的筹资组合策略会影响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选择筹资组合策略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过程。一般地,在资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短期资金比例提高,会导致企业收益增加。因为,由于较多地使用了成本较低的短期资金,企业的收益会增加。但如果此时资产组合中流动资产的占用水平不变,则流动负债的增加将会使流动比率下降,短期偿债能力减弱,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例】MF公司欲在计划期改变目前采用的较为保守的筹资组合策略。已知当前的资本规模为100万元,短期资金(流动负债)与长期资金之间的比例结构为1:4,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例结构为2:3。公司目前的息税前利润为20万元,流动负债的成本为5%,长期资金的成本为15%。从决策部门获知公司计划采用的筹资组合策略为短期资金(流动负债)与长期资金之间的比例结构是1:1。现假设计划年度息税前利润水平及资产组合不变,不考虑所得税,试进行筹资组合的决策分析。
根据资料分析,在企业计划采用的筹资组合策略下,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各占50万元,对应既定的资产组合(流动资产40万元,长期资产60万元),也就意味着公司将有10万元的长期资金需求用流动负债来解决。因此,该种筹资组合是冒险性的组合策略。现将筹资组合改变对MF公司风险和收益的影响列表分析如附表: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如果计划期采用冒险的筹资组合,即采用了比较多的成本较低的流动负债,企业的净利将从目前的7万元增加到10万元,投资报酬率也将从7%上升到10%,但流动比率则由2下降到0.8。由此表明,公司改变筹资组合策略,尽管可以使收益增加,但财务风险也相应地加大了。因此,公司在筹资时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认真权衡,选取最优的筹资组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五、关于标准成本差异计算
第十一章财务成本控制的新增内容为第三节成本控制,涉及到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种类以及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应该是今年考试的一个重点。
关于标准成本差异计算最关键的问题是理解所有的成本差异均是在实际产量基础上计算的。换句话说,标准也应该是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如果实际产量与预计(或计划)产量不一致,则应该将预计(或计划)产量调整成为实际产量进行差异计算。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的差异计算比较简单,下面仅就固定性制造费用进行说明。
固定性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内不会受生产活动水平变动的影响而固定不变。因此,固定性制造费用是通过固定预算进行控制的。现就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的类型及不同分析方法综合列示如下:
标准数: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①
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②
预算数:预计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③
实际数: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④
则:(1)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②-①
(2)固定性制造费用产量差异=③-②
(3)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④-③
(4)固定性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2)=(②-①)+(③-②)=③-①
(5)固定性制造费用总成本差异=(1)+(2)+(3)
(三差异法)或=(4)+(3)(两差异法)=④-①
【例】某企业2003年5月份的标准成本资料显示: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支出总额36000元,实际产量实际工时为62000小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为63000小时,预计产量标准工时为60000小时,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4800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为0.8元/小时。
要求:
(1)计算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总差异。
(2)将上述计算的总差异分解为耗费(开支)差异、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则:总差异=36000-0.8×63000=-14400元
耗费差异=36000-48000=-12000元
产量差异=0.8×(60000-62000)=-1600元
效率差异=-0.8×(62000-63000)=-800元
能量差异=0.8×(60000-63000)=(-1600)+(-800)=-2400元
六、关于业绩评价
教材第十二章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新增了业绩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掌握两种业绩评价所包含的内容和相应的指标体系,从客观题角度把握即可。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kjzy/kjzy200710/kjzy20071033-1-l.jpg?auth_key=1735160264-737364156-0-a52df6cad92ab9440fb5241a582621e1" hspace="15" vspace="5"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