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承办,河南光大实业有限公司协办的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于2006年11月18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音乐会由北京交响乐团演奏,指挥家谭利华执棒。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我们睿智的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播撒下文明的火种,无数先贤俊杰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今天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正是运用交响乐形式对这种优秀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显现。
方可杰交响作品音乐会的特点
方可杰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在河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成长的优秀作曲家,创作有各种体裁的作品。他对河南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同时还是一位在戏曲音乐方面颇有建树的作曲家。
从他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具有大众意识的作曲家,他在努力用自己最为熟悉的音乐语言结合西方的作曲技术手段来创作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的交响乐作品,并且努力将一些我们传统的音乐表现手段融入其中。
1. 音乐语言的民族化
从历史上看,在西方包括交响乐创作在内的许多音乐创作,都十分注重吸收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方可杰的交响乐创作无疑是受这种创作思维方式很深的影响,在他的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甚至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的各种元素存在,这一点从这些作品的旋律特征、节奏特点、和声手法等方面都可以感觉到。当然,他在运用这些音乐素材时在保留最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同时给予了必要的变形与发展。如定音鼓协奏曲《风》里,乐队就运用了河南民间锣鼓乐中最为简单、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节奏型,这种节奏在河南乃至全国各地都可以听到,准确地表现了当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那种人生状态的惬意与情感上的温馨。这种鼓声与那来自远古对天地崇拜的鼓声,来自历史长河中战场的鼓声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历史的回眸、对现实的赞美、对未来的渴望,表现了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的情感,是一种对人性的张扬。这种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作思维方式是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容易为人民群众接受。
在这些作品中方可杰充分运用了他在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方面的积累。在我们传统民族欣赏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旋律的融合与发展。如在几部作品中都大量使用的中国戏曲紧拉慢唱的手法,速度的大幅度转换等。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河南、山东的民风淳朴,也可以感受到大西北的辽阔与豪爽,更有少数民族那一缕风情。而正是这种融合使得他的旋律成为一种“中国化”的风格,而不再是某个省的、某个民族的风格。以上这些构成了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语言民族化的显著特征。
2. 同时具有的现代化意识
从方可杰交响音乐会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追求音乐语言民族化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运用各种现代的作曲手段和作曲技法来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能力,所不同的是他的这种运用是一种将“技法”视为“非主体性”的艺术手段。各种现代的和声运用,现代的音与音的组合方式都是为他的艺术目的服务的,都是围绕着烘托、突出具有民族音乐语言特点的旋律、节奏而使用的。比如他在《江山多娇》和《风》中间就运用了“音块”对中国打击乐进行模仿;在《风》中间还运用了各种不同和声组合的“音群”进行不同色彩的覆盖和衬托,而这所有的,一般被冠以“现代”头衔的技法都不是表现的最终目的,都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而出现的,是为了给予具有民族化音乐语言特征的旋律更多的色彩与张力的支持。
可以说,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凸显了民族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结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多独特的追求。当然,这场音乐会的作品也暴露出一些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如《风》的后半段在结构上还显得缺少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转换比较匆忙,缺少必要的过渡,使音乐的完整性受到影响。《第一交响曲》的发展部还没有完全展开,展开手法也有些简单,两个主题还有继续发展的潜力。
音乐会所显示的意义
从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交响乐作品不仅在风格上迥异于各个音乐院校以及海外的中国作曲家,而且在主题的提炼与发展、和声及织体的运用等具体手法方面也与他们有不小的区别,而形成这种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曾经长期从事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的创作。从他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试图将地方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的生成方式融入到交响乐的创作中去,使之在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得到普通听众的认可。
从音乐会现场聆听的感觉可以认为,方可杰的音乐语言不仅是十分民族化的,而且涉及作曲技法的各个方面都尽可能考虑到普通听众的欣赏习惯,他是在创作能够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的交响乐作品,而不是在创作那种“群众听不懂,自己说不清”的作品。这一点可能与他曾经长期从事戏曲音乐创作有关,因为他深知:只有让听众接受,才可能让他们喜欢,只有得到听众的共鸣才能够达到艺术家创作的最终目的。其实,国外的一些评论也似乎印证了方可杰的艺术创作态度是很有道理的,德国纽伦堡时报在以《〈热巴舞曲〉的魅力》为题的评论中说:“北京交响乐团选择了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一部西方人容易接受的音乐作品,方可杰用舞的力量征服了德国的观众。”
其实,长期在地方从事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在进行交响乐创作方面是有很多优势的,他们在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了专业作曲技法,毕业回到地方后又由于工作关系长期对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戏曲音乐进行学习研究,对我们民族的音乐语言有着比较深的了解,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能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他们一定会为我们民族交响乐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 扬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