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该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的教学中,如果抛弃了预设,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效融合。
案例一:《狐狸和乌鸦》
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师:嗯,狐狸的确很狡猾!
生:我认为乌鸦太爱听好话了,如果乌鸦不那么虚荣,再狡猾的狐狸又能怎样呢?所以不能怪狐狸。
师:有道理!是呀,狐狸狡猾是出了名的,谁叫你不提防着点呢?
生: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因为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从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
师:(无限欣喜)太好了,真是与众不同呀,很有创意。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
……
案例二:《草原》
有一次,特级教师王永生借班上《草原》一课,讲解“鄂温克姑娘们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这句话时,提出“大方”和“羞涩”这两种神态是相互矛盾的,为什么在这里用“既……又……”这个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却不感到矛盾。问题抛出后,学生陷入沉默。王老师示意学生认真读课文,仔细领会,但依然没人举手。此时前排有一位女同学举了几次手,又立刻放下,欲举非举。王老师发现了这一现象,走到这个学生身旁请她站起来将这句话朗读一遍。接着面对全班表扬她声音响亮,读得好。这时全班同学都羡慕地看着她,那个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了一句,“她刚才读书时很大方,现在大方中又……”故意拖长音,同学们恍然大悟,齐声接着说出了“稍有点儿羞涩”。王老师连连点头,课堂气氛立刻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了正确答案。有的说“不矛盾,因为鄂温克姑娘是大方的,但在看到客人时又有那么一点点羞涩”,有的说,“‘稍有点儿’这个词用得好,它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鄂温克姑娘们大方中略带点儿羞涩的神情。”
一 、精心预设,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生成的课堂必须建立在教师精心预设的基础之上。科学而细致的预设能够减少生成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通过深入研读,理清教材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是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形成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精心的预设意味着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当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案例一中的《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有着自己的内在价值取向:光爱听好话,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面对学生完全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独特体验(我认为狐狸很聪明……),教者一味地肯定,缺少必要的引导,被学生牵着鼻子跑,漠视了文本既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做法对学生是有害的。其实,对于学生这种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生成,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或者你认为他说得对吗?通过争论辩错的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
笔者认为,在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价值原则:不管课堂如何生成,但文本的基本价值观不能迷失,更不能扭曲,面对生成,教师要坚守文本价值观的“底线”,对生成中的有害信息要引导学生通过引发讨论、辨析等方法加以“剔除”。2.文本原则: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背景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产生了差异是正常的,面对这种情况,教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补充必要的辅助资料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有效把握文本的本质。3.发展原则:一篇文章,它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学生的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意义,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对于这种生成(只要不与文本的既定价值观相背),教师要给予包容和肯定,不能“一棍子打死”。
二、巧妙生成,以教学智慧为前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应变,形成高效的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教案的执行,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倾听学生、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这样,在面对课堂中的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时,才能快速地作出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面对课堂中“非预设性” 的生成,以下几种做法值得警惕:一是束手无策,当头棒喝,断然否定学生的想法或者看法;二是含糊其词,遮遮掩掩,对学生的想法或者看法不置可否;三是一味迎合学生,缺少引导,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案例二中当学生因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从而使课堂陷入困境时,教者及时捕捉到了课堂中的偶然因素,借助一位女同学在朗读中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大方”和“羞涩”的含义,进而引领学生感悟课文语言,巧妙生成,使听者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课堂中实现“巧妙生成”?首先,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既要能合理地驾驭教学中的显性教学资源(如课堂中学生的回答、讨论等),又要能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隐性资源(如学生的表现、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其次,教师要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各种矛盾,用教学机智敏锐地捕捉、细心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我们要善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以“生成”为目标,以“预设”为手段,精心预设、巧妙生成。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如何有效引领“生成”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善于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要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广泛阅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培育教学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吴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