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现状和处理方式调查

2007-12-29 00:00:00宋雁慧
中国教师 2007年11期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而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如果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常常能看到校园暴力的影子,学校不再是远离世间喧嚣的一方净土。参与暴力行为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手段越来越残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1]2001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万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过同学和社会青年索要财物;[2]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3]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人们不禁会问:校园暴力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面对暴力,学生、家长和学校会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吗?
  
  一、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的现状
  
  校园暴力,也叫做学校暴力,本文对“校园暴力”的定义为: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或者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上学、放学路上发生的,运用躯体的力量,主观上故意,客观上侵害了他人的身体权、健康权或生命权,行为主体和相对人至少有一方是在校学生的行为。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七所初中校园暴力基本情况进行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