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踏入师范之门53年,有着48年在师范大学执教教龄的老教师,面对着教师发展、教育均衡问题,我把近年来,特别是从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到105年校庆这段时间所思考的一些问题,斗胆地在各位专家、各位同学面前抖出来,请大家指教。
北师大百年校庆庆典,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题目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我认为,这个讲话至今仍然是指导师范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篇讲话从头至尾所强调的,重复了二十多次的一个词,就是“创新”。时隔五年,今年北师大105年校庆,温家宝总理又到北师大对免费师范生的问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上来就说,今天咱们打破过去开会的形式——有准备的同学念稿子,然后请首长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我不讲,就请同学们讲,你们脱开稿子讲,讲你们的心里话,在你们讲的时候我可能插些话,你们讲完了,我的话也插完了,就算我讲完了。那天的会议开得非常生动活泼,充满真情。我在思考,为什么温总理2006年“五四”看望同学的时候,反复强调要独立思考,要有创新的精神?我想,这是因为独立思考和创新就是当今我们整个教育系统的命穴。
这些年,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极其巨大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甚至是羡慕。但是在学习者与教育者的独立思考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也就是在教育创新上,还没有跟上时代的需求。今天谈教师的发展与教育的均衡问题,不能离开温总理所出的这个题目,不能离开江泽民总书记在五年前所说的话。我就本着这个理解,来谈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发展
在我国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极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教师,教师的素质、水平,以及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就成了制约我们继续向前发展,使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最大的障碍。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当十几年前我下乡视察教育时,还能看到“清朝的房子、国民党的桌子、共产党的孩子”,那时候的一个主要矛盾,是教育投入的问题,是校舍,是课桌,是实验室和图书馆的问题。当国家的经济收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我们一年税收的增加额就相当于十年前全国的总收入的时候,国家及时增加了教育的投入,几年之间,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了,“西部攻坚”顺利进行,远程教育覆盖了西部农村的80%,孩子有房子住了,上课有比较像样的课桌了,接下来,教师问题的矛盾就突出了。教师的素质对教育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之一。温总理说,办好教育在教师,这恐怕是我们从事师范学习教育的以及整个的教师队伍无需讨论的共识。
现在,社会公平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社会断裂。中国的发展,快速而健康,但是与此同时,社会公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社会的公平并不等于社会的平均,“公平”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给社会每个成员公平的机会,其中最最主要的就是受教育的机会。现在我们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99.8%,但是他们能不能受到差不多同样良好的教育,就是教育公平或者均衡的一个表现点,是我们工作的结节点。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现在每年增收的财政主要是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以及一部分已经在建尚未完成的基础设施项目。但是,社会上对于教育的批评没有减少。什么原因?从社会反映看,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例如课程改革,这是国务院、教育部所采取的一项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可是,几年了,才在16个省的高中开始推开。有些省还要先在重点学校实施,再向别的学校推开。明明是个好果子,很多地区或学校还吃不到。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素质不平衡。从种种方面说,教师素质的问题已经是当前制约教育发展、教育平衡的瓶颈问题。
二、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高素质
谈这个问题时不能离开我们所处的时代,不能离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国土。这块国土上有着延绵五千年未曾中断过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当前面对的,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新阶段,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这一特点形象地体现为当今的“新四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现代化。无论哪一化,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
第一,我们的教师,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都必须眼里有国际的动向,胸中有国内的全局。因为有国际的视野、国内的全局,才有紧迫感,才能主动地不断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见解,包括关于教育改革的欲望和见解,才可能应对挑战。
第二,有了这种欲望怎么去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见解?应该在学校读书期间和之后的培训中掌握善于获取新知识、形成新见解的方法。在不少的地方,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就是给了学生知,没有给智。如何自己捕捉新知,这就属于智的一部分。我们要立足于中国这块土地上,就这点来说,我认为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要获得关于祖国优秀文化的新知。其实这种新知识是向历史的回归,是对祖宗的智慧有更多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是善于择取其中的精华。
第三,在自己善于获得新知,形成新见解之后,还需要善于传播知识、见解与方法。这点我们更加薄弱。我们从大学到小学的老师,最习惯的就是孩子们安安静静的,既不闹,也不分神,也不刁难老师,接受满堂灌。我们的学生们心里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积极性、巨大的潜能,关键是要靠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把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
第四,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执着和热爱,对自己职业的执着与热爱,对知识的执着与热爱,对学生的执着与热爱。这次温总理到北师大去,对学生们讲,师范大学要给学生什么,一是知,二是爱。懂得爱,这一点在当今市场化的条件下,在金钱和物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最高目标的环境中尤其重要,但并非所有培养教书育人的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一个钱字,已经把不知道多少人搞得神魂颠倒,忘了自我、忘了世界,甚至忘了父母。在这个时候我们教师队伍的执着和爱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学校里有师德教育,但是当师德教育变成一门课程,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节,一节里又排列一、二、三、四的时候,又容易变成形式主义的东西了,书、课和心两层皮。钱当然重要,没有物质人就不能生存,但是毕竟它不是最高的需求,更不是唯一的需求。
三、关于当前教师的一些先天不足
先天不足也就是客观上存在的,不能由教师自己负责的缺陷。我想主要谈师范教育。
第一,师范教育滞后。现在的教师教育基本上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也就是只给知识,而没有开其智。我个人认为师范教育是十足的应用学科,培养的人是能教书、教好书的,特别是要能启发学生创新的思维。这在“授人以鱼”的时候就很难开启。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应该自幼开始,教师起到导航、护航和加油的作用。
第二,师范教育和师范脱节。虽然我们也有教育学,但是说一句不太客气的话,很少有研究者走遍城乡,在一个点蹲下来观察教育的全过程然后提升为理论的,有许多只是书斋和图书馆的产品。当然不是全部,也有很多老师在勇敢地实践,探索新理论。但是在大学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恐怕离2007年稍远了一点。在我读师范的时候,要两次见习,两次实习,第二次实习在中学里要从开学直到期末。现在见习减少又减少,实习时间降到了最低的限度。为什么?原因之一可能是专业老师认为“学科课时不够,讲不完”。教师教育的改革既势在必行,也很难啊!
第三,对于研究型和教学型理解的偏差。我是不赞成学校定为研究型、教学型、研究—教学型的。研究和教学是所有大学共同的职责,只不过比例不同而已。对于到底怎么对待研究型和教学型,我说实际上就是对研究和教学关系的解读。师范院校应该根据自己学科的优势,确定研究方向。但是我认为,首先要研究的是教育,是师范,是心理。在我们师范院校的每面校旗上,最耀眼的不是那个“大学”而是“师范”。这样每所师范大学才能办出自己的特点。同样合格的师资,也不能一个模式,各校有各自的风格。现在对师范、教育、教师的研究太薄弱了,特别是关于教师的研究,应该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二,教师的地位还有待提高。首先应该体现在社会环境中。党和政府一再提倡尊师重教,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最近的讲话里都提到这点。温总理指着北师大座谈会的会标说还应该加上一句话: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就是党和国家的态度和期望。但是社会上还没有把教师看成是最辉煌的事业。因为用钱衡量价值的现象还很普遍。以钱论,教师工资再提高也赶不上两个大款喝咖啡时成交所赚的利润。这次进入北师大的四百多名免费师范生,立志回家乡做一名好教师,但是今后亲属和以后的配偶能不能同心同德地伴着他、护着他走完人生的历程?这对我们教师的考验是巨大的。当然国家还应该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待遇,要给他们提供很好的成长环境。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教师?工作量大——课程多,课时多,班级大,非常辛苦。现在很多教师是亚健康状态,在讲台上或者在陪着学生活动时猝死的事情屡有发生。越是好老师,负担越重。我们老师可爱啊,有病硬撑着,但这不应是常事啊,给教师的一点关怀就是在教师头上添一抹光彩,就是为让教师成为吸引人的职业加把劲。
四、如何办,即对策问题
第一,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现在中央对教育是十分关注的,真是宁可牺牲点发展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但是有的地方政府的思想还没有完全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GDP、财政收入,还是很多地方干部关心的首要问题,如何使各级政府都关心教师待遇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职后培训上多投入,这仍然是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应该从对教学硬件的投入逐步转移到对教师的投入上来。
第二,应该尽快建立起多元的教师培养和终身学习的体系。国家将设立非学位的教育,因为能够脱产、半脱产到高等学校拿学位的人总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应该接受没有学位的培训。现在传媒技术很发达,有了远程教育,但不能总是听屏幕上教授、模范教师讲课,因为教育既是知识和思维方法的传授和启发,也是感情的互动和感染。远程教育也好,多媒体教育也好,只能是补充,面对面的教授还是不可废的方法。怎样调动东部城市的力量,多给落后地区教师一些营养餐,还需要探索。网络是可以利用的,要鼓励学校开通名师在网上做互动式的辅导。多种的方式需要我们去创新,去探索。
第三,开展多样的支援西部和农村的方式。这些年来已经探索和采取了不少方式支援西部,今后还要实行师资流动的制度。北京市经过在东城区两年多的实验,今年将在全市推广,首先是市区教师的流动,然后选派城里的老师去农村支教,不到农村支教,不能评职称。同时,五年之内,农村所有老师进城培训一遍。像这样的措施,就有助于地区教师水平的提高。
第四,改革师范教育,特别是师大、师院的师范类学科教育。现在高校的改革问题,包括教学改革,又提到日程上来了。尽管近几年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但是和急速发展的社会仍然有不小的距离。高校改革、师范院校改革,既要有教育理论的导引,理论也在导引中创新。中国的教育太复杂,是最难办的事情。我们教师的数量相当于欧洲几个国家人口的总和。教育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创新、开拓不能停步。经过几年的思考,我觉得中国整个教育的关键还是在高等教育。所以在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学校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看到高等学校的龙头作用。如果高等教育鼓励创新,考试时加大这方面的内容,死读书的高分学生就会考不上,即使考上了也不适应,就像中国学生到了耶鲁大学一样,反馈回来的信息就会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上带下,下促上。师范院校的改革在高等院校改革的总环境里带有自己的特色,这种改革应该围绕着未来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规格来进行。
总之,思考教师发展问题不能离开世界的和全国的两大环境、两大系统,也不能离开历史新起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离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
各位来宾和朋友!在大会给我的一个小时里不可能把上述种种关系阐释清楚,我只是想在这里结合我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提出一个命题,同时提出一声呼吁:进了师范门,就是教育人,那就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赋予的教师魂。我也在努力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