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

2007-12-29 00:00:00李朝阳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5期


  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公司”)作为国家授权的投资管理机构和控股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近年来在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中铝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做法
  
  (一)以技术进步为动力,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中铝公司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走集约式发展道路。从铝土矿开采、氧化铝制取、电解铝冶炼到铝的深加工,已形成了一整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引进、消化、吸收了一批关键技术,为企业实现集约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以强化管理为基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在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中铝公司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借鉴、吸收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结合实际,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铝公司特色的管理体系。质量、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三大管理体系已在中国铝业建立并有效运行,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推行标准量化管理、增产节约挖潜等一系列管理手段,生产综合能耗连年下降,在列入统计的23项生产技术指标中,每年都有10多项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加强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公司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强以赤泥为主的废渣综合利用研发。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2002年以来用于治理污染的投入达25.8亿元。公司各成员企业主要污染物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达到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要求。综合利用产品已由传统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化,再生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也正在起步。
  
  (四)探索铝土矿复垦工艺化,促进了矿山可持续发展
  公司在铝土矿开采中注重保护生态,实现采矿复垦一体化,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铝土矿复垦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的复垦技术研究,成功建成了矿山采矿剥离—洗矿还泥—复垦还田的联合工艺系统。该公司采空区复垦率93.3%,复地率118%,复垦周期1.5—2年,坡地植被覆盖度大于95%,而且采空区植被覆盖率达到甚至超过了采空前的平均水平。
  复垦的成功把矿山采空区重新变成耕地,真正走上了一条绿色生产之路。目前中铝公司已有三家企业土地复垦达到国际水平。
  
  二、中铝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规划
  
  中铝公司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降低消耗,推动铝工业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的要求。到2010年力争实现:与2003年相比,万元产值能耗下降30%以上;其中,氧化铝综合能耗要降低40%以上,电解铝生产的铝锭综合交流电耗要降低500千瓦时/吨,铝加工材生产能耗要降低20%;每吨粗铜的工艺能耗降低4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围绕这一目标,中铝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组织规划,促进工作扎实展开
  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公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建立公司清洁生产规划和实施方案。要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夯实基础管理,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建立公司清洁生产中心,完成清洁生产技术专家队伍的组建,建立起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指南、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向目录,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公司清洁生产的全面开展。
  
  (三)加强科技进步,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
  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工业废水和其它废弃物的“零排放”技术、矿山一体化复垦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我国氧化铝、电解铝、碳素、铝加工生产过程中大型化、高效化、节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应用,开发和生产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铝产品,全面提高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通过科技进步,加强能源的分级利用,不断加强余热利用、热电联产、液固分离、提高产出率、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等重点工作。
  
  (四)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
  中铝公司将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从发展循环经济角度出发,建设和发展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生产规模较大、产业链较完善、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十二大铝工业基地。
  
  (五)大力改善生产工艺,实现可持续节能降耗
  中铝公司将突出铝、铜、稀有稀土三大主业,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改进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加快铝、铜、稀有稀土三大主业技术升级。
  (作者单位:中国铝业公司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