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是最让国人担忧的产业,因为我们的弱小,更因为国际汽车巨头的强大。人们普遍认为,加入世贸组织,逐步取消了对汽车工业的保护,我国汽车工业有可能被冲垮,几代人为发展汽车工业所付出的努力会付之东流。而事实却与人们预料的相反,我国汽车工业在竞争中成长壮大了!回顾这段历程,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
一、坚持开放方针,应对“入世”挑战
“入世”后国内汽车产业面临着严峻形势。入世时,我国严格履行承诺,逐年大幅下调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调整和取消非关税壁垒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产汽车尤其是国产轿车生产规模小,价格大大高于国外,新车型少,大部分车型都是落后车型;国内零部件工业配套能力不足,无法支撑整车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面临着考验。
面对挑战,我们采取了迎难而上的方针。针对国产汽车可能面临的严重冲击,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研究和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政府主管部门合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入世谈判中争取到的过渡期,灵活使用配额管理等手段,有效地缓解了进口汽车大量增加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冲击。汽车生产企业积极主动利用外资,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消化吸收,促进跨国汽车公司将资本和新车型更多投入合资企业中,国产汽车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国内市场的扩大更成为汽车工业发展最强有力的助推器。大潮之中,我国汽车工业呈现“井喷”之势,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02年以来,汽车进口增势平稳,基本未对国内汽车产业造成冲击。从数量看,进口汽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到4%,轿车不到6%。由于进口车型中主要是国内不生产或供不应求的车型,且渐趋高档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补充国内市场需求的作用。并未对国内汽车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反而促进了国内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二、入世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国汽车工业在开放竞争中锻炼成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市场竞争和国家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出现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民族企业。汽车工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销量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汽车产量为233.4万辆,同比增长13%,居世界第8位。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了727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5年年均增长25%。
二是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迅速。经过20年的对外合资合作,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发展自主品牌的新时期。“入世”前后,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取得轿车生产资格,随后,华晨金杯也推出了中华轿车。再加上原来的夏利、比亚迪(原秦川),这些企业充分利用我国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零部件基础,并且抓住了“入世”后国内市场起飞的机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些企业都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下大力气提高研发能力,并对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途径和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是行业组织结构出现可喜变化。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显著、以全球为市场的工业。加入WTO以来,中国汽车行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战略重组,呈现出以大集团为主导的趋势,一汽、上汽、东风、长安等大集团成为行业整合的最主要力量。
2006年行业排名前十家企业(集团)共销售汽车605.2万辆,同比增长25.55%,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87%,比上年提高了0.16个百分点。说明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其中,销售排名前五位的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和北汽5家企业,共销售汽车471.58万辆,占总销量的65.34%.
四是行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556.16亿元,实现利润767.93亿元,同比增长46.03%。特别是重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4家重点企业实现利润354.15亿元,同比增长53.25%。利税总额占全行业利税的54.17%。
五是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高速增长。“入世”以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量很小,“入世”以后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步入快车道。2000年出口仅为35.1亿美元,2006年汽车商品出口达到281.44亿美元,同比增长42.67%,2001—2006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7.8%,呈加速增长态势。外资的不断进入、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跨国公司在华采购额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有发展成为全球重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基地的趋势。
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自入世以来开始起步,轿车、皮卡、中重型卡车等自主品牌企业出口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出口汽车整车2.2万辆,2006年已经达到了34.24万辆(含底盘),同比增长超过95%。2002—2006年年均增长67%。其中轿车出口增幅尤为突出,全年出口9.25万辆,同比增长2倍。
三、任重而道远,我国汽车工业必须加快自主创新之路
虽然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开发能力弱、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不能适应市场完全开放后的激烈竞争。据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相比排名最后,且差距明显。综合竞争力是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韩国的61.6%。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时机,市场的快速增长、多年技术的积累、规模效应的发挥都为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预计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850万辆。但必须看到,我国汽车工业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我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还比较低,且出现结构性过剩的苗头。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的局面。而如今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上汽集团的生产规模还未达到100万辆,单个车型更是在20万辆以下,离国际标准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汽车行业分散性、低规模、低水平的现象并未消除,面临全球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处于相对软弱的地位。
其次,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缓慢。高油耗车型产销比例过大,而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产品比例较小,。乘用车单车平均油耗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对能源供给形成较大压力,也对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自主开发能力弱,研发投入水平低。开发能力薄弱一直是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费用低。我国汽车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约占销售额的1%,国外已占到3—5%。二是人才匮乏。三是拥有专利和自主品牌数量少。目前国内销售的轿车中,合资企业生产的国外品牌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0%左右。由于国内企业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许多企业不得不在技术和产品上被动地依赖外方,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处境。
第四,零部件与整车未能同步发展。通过对外开放、合资合作,我国整车产品的制造工艺及质量已接近国际水平,但汽车零部件生产却大大滞后。国内零部件企业整体配套能力不强,专业化生产水平低,自主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弱,跟不上整车开发的步伐。
根据以上分析,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加快自主创新,构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和汽车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在创新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研究机构、大学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要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财政、金融政策。
要大力扶持汽车自主品牌建设,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宣传,增强社会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度和认同度。
要发挥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对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快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转化和吸收,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积极鼓励和倡导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和发明,保护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
要注重和加强新一代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这是我国汽车工业乃至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节能汽车的开发是当前重点,但新能源汽车是今后的战略选择,目前我们已经开始起步,要探讨如何通过原始创新实现跨越。
要建立强大的零部件支撑体系。这是全面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不能再走建立封闭式零部件制造体系、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和国外整车企业的道路。零部件行业要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批有实力的零部件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同时,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仍然要实行开放的方针。现阶段,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征已充分显现,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汽车工业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无一例外都是汽车出口大国。
2006年我国汽车商品进口额为208.78亿美元,进口汽车22.8万辆,占国内总资源的3%。汽车商品出口额为281.4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约占当年汽车工业总产值的25%。
扩大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特别是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汽车整车出口,是提高我国汽车工业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汽车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虽然近年来增长迅速,并且呈现出较大的出口潜力。但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整车出口方面,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没有明确的出口战略,海外销售服务体系不完善;经营汽车出口的企业超过1000家,已经出现了恶性价格竞争的苗头;品质不过硬,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
汽车零部件出口虽然增长迅速,但国内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研发能力不足、假冒仿制等导致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已经引起欧美企业的关注;出口产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量非常小;内部相互压价、不正当竞争问题严重。
目前,国外对我汽车产品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已有10起,特别保障措施2起。随着我国汽车产品出口规模和市场的扩大,我面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地认识,要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差异化水平,加强预测预警,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6年8月17日,商务部和发改委公布了首批8个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及160个出口基地企业。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抓紧制定“关于促进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规范汽车产品的出口市场秩序,解决运输瓶颈问题,积极应对出现的贸易纠纷,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进口国技术法规和标准方面的服务。
对进口汽车的管理重点将转移到监测、规范、监督,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上来,努力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作者单位: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