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关键是要消化吸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创新。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其成本远低于发明的成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华民族首次把科技进步聚焦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其背后凝聚了几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技术”,走的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应用这项世界领先的新技术,不仅能预防机械磨损,还能使各类机械设备在免拆卸的情况下实现维修保养,大幅度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还具有节能和环保的优异特性,这对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这项技术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在摩擦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机械装备维修保养技术上的一次革命。
这种集抗磨、减摩和动态自修复功能于一体的神奇材料技术,是从独联体国家通过民间渠道引进的。科研人员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研制出了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外方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工艺方法和产品。2002年9月18日,由原国家经贸委会同国防科工委、铁道部、交通部、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产品鉴定会。由四位院士在内的17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通过了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产品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开发成功的自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推动我国表面工程、摩擦学领域应用基础的研究,同时,能带动我国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鉴定会后,原国家经贸委将这一项目纳入了2002—2016年国家科技创新计划。
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是要有创新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但是由于很多人的创新意识不强,不能把外来技术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结果走的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的路子。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和媒体应多做宣传和引导工作,激发起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热情,灌输创新意识。我相信,只要大家都有了创新意识,创新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有创新勇气。认准了就不懈地走下去。回首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艰难历程,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坎坎坷坷,没有毅力和勇气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也不可能取得再创新的成果。
三是要有创新的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自于有一支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来自于企业对创新的投入,更来自于企业负责人的高瞻远瞩。作为个人的创新能力,我认为主要来自于敏锐的洞察力。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要找准主攻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要有刨根问底精神,还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几年来,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技术经过在机械行业大规模的应用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已证明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是科学技术是无止境的,科技创新也没有止境。所以我们还要积蓄力量,加大投入,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和研究,使这项具有神奇功效的高新技术尽快做强做大,让它在更广泛的领域开花结果,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有专家预言:“在知识社会里将来可能是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产生知识、输出知识,一类是躯干国家,是接受知识、应用知识的”。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努力做第一类国家,也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全国人民十几年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我们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名牌与市场专家委员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