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纺织专项资金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007-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7期


  本刊讯(记者李志明)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劲拉动下,我国纺织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同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纺织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等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产业的提升;二是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四是贸易环境变化对纺织竞争力形成较大压力。
  如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尽快将主要依靠原料、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已成为保持我国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推进纺织增长方式的转变,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纺织工业协会等单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国务院《关于我国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建议国家从纺织出口关税收入和出口设限产品招标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纺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当前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究,支持在主要产业集群地建立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与推广。”2006年3月,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明确了“支持纺织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服装自主品牌的建设。”的意见。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并再次组织财政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落实纺织专项资金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联合上报国务院关于设立纺织专项资金的有关请示。经国务院同意,7月份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纺织行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相关政策的通知》。至此,设立纺织专项资金的政策得以落实。
  之所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意义重大。纺织行业具有产业链长、覆盖面广、中小企业多、产业集聚等特点。截止目前,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111个市区镇产业集群,其企业数大约有17万户,就业人数达800万,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纺织行业的40%。如果将星罗棋布的乡镇产业集群全部覆盖,其产值至少超过全国行业产值的一半以上。
  二是尽管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发展地方经济、农村城镇化、吸收劳动力、解决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开发能力有限,创新缺乏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产品档次不高,质量不稳定,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低下;多数小企业没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造成产业集群普遍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
  面对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面对纺织行业调整创新升级的历史任务,面对广大中小企业对创新提升的迫切渴求,加强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现有服务平台水平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三是按照“十一五”科技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建设面向全行业的创新服务体系完全符合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方向。
  为做好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我们一是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是一项公益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项目建成后最大的受益者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由于项目建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起步阶段一定要加强协调配合工作。二是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建设要有针对性,切忌求大求全,避免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同时要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服务水平。三是突出重点,确保实施效果。四是加强检查监督和跟踪问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项目承担单位要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形成自身特色,力争实现服务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