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专门就常德市的民营工业发展进行了调查,我得出的结论是:当前正是民营工业“千帆竞发”的良好机遇期。
一、近年来常德市民营工业发展状况
(一)发展较快,主体作用突出
从数量上来看,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民营工业企业5835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9%,实现了由上世纪末的“补充”地位向主体地位的“撑杆跳”。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全市民营工业2006年完成增加值160.1亿元,比2005年增长24%,三年实现了翻番,占全市当年GDP总额的22.2%,比GDP增速高出10多个百分点,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方。另据统计,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达到了32户,比上年净增10户,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26%。从税收贡献来看,全市民营工业2006年共实缴税金8.04元,同比增长29.3%,占到了地方税收总额的30%以上。其中税收超1000万元的民营工业企业达到了32家,在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收100强中,民营企业占54席,稳坐“半壁江山”。从吸纳就业上来看,全市民营工业企业目前共吸纳就业28.7万人,其中50%以上曾经是下岗职工,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且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可见,民营工业成为“主体”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来势较好,后劲不断增强
一是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企业素质不断提升。2006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81个,完成技改投资13.6亿元,使企业技术水平更高,产品质量更优,市场竞争力更强。此外,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用资源和品牌优势、文化底蕴来吸引高科技项目,取得明显实效。全市目前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近60家,资产总额近5亿元,2006年完成增加值23.7亿元,涌现出了汉光科技、长生生物、寰球电子等一批在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工业园区蓬勃兴起,发展载体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资源决定产业、产业集聚园区的思路,集中财力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使民营企业的发展载体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共建成工业园区10个, 2006年共完成销售收入122.4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31.9%。
三是人才战略全面实施,智力保障不断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和大部分企业都坚持人才、项目、技术、资金、市场“五位一体”的原则,不断培养、引进各类企业人才,使企业发展具UqJctEoUMuRbgiMP7DxAMpK/DJJ0AxhgmZ3vbXq+7kc=备了比较得力的人才保障。澧县仅18家高新技术企业就拥有中级以上科研人员123名,湘北饲料公司不足100人的员工队伍中,本科学历以上的科研人员达17人,并与中南大学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和孵化关系,每年以新增3000万元产值的速度不断发展。
四是民间投资趋向合理,产业集群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民营企业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资的投向逐步趋于理性,纷纷投资龙头企业配套协作项目,集群趋势明显。津市民营企业中围绕湖南汽车车桥厂和邦乐客车公司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达到了近10家,主要配套产品有轴管、轮毂、制动鼓、套管、支架、后半轴等,年产值近2.5亿元,目前,该产业已初现集群雏形,2006年的总产值近10亿元。
(三)环境较优,发展空间较大
各地着力从优化发展环境、强化优质服务入手,努力为民营经济开辟“绿色通道”,初步构建起了良性发展平台。
一是政策氛围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继2004年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后,2006年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市本级工业发展奖励办法》,仅市本级去年就给民营企业兑现技术改造奖、技术创新奖、做大做强奖、创名品名牌奖等1200多万元。
二是服务意识初步形成。桃源县为了切实让外地民资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强,确立了“三真”、“三补”的服务方略,即真心让利、真心保护、真心服务,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真正做到了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求必应。3年来共吸引89个县外项目落户,投资总额近100亿元。
三是舆论环境初步形成。各地均形成了“纳税人至上”和“尊重纳税人、保护纳税人”的共识,给予了民营企业家各方面的待遇,全市目前有51名民营企业家成为了市级以上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级人大代表8人,市级人大代表42人。澧县、鼎城区一年一度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还把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请上主席台就座,市企业家协会每年还为企业家们免费提供体检套餐。四是行业自律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市共组建行业协会14个,为优化竞争环境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市石膏协会多年来在统一合理定价、加强产品开发、促进对外交流、推动互学互通上积极作为,实现了企业和协会的“双赢”,被企业家们赞誉为贴心贴意的“娘家”。
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资本原始积累还不充分的条件下,各地的民营工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还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如民企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民企发展与融资渠道不畅的矛盾;民企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民企发展与经济环境的矛盾;民企发展与行业自律的矛盾。表现行业内恶性竞争的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主体缺位等。
二、对内地加快发展民营工业的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实现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
首先,必须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工业经济的管理体制,赋予省、市、县经委真正的综合管理、宏观调控、执法监督、指导服务的权力和职责,切忌为了某些部门存在合理性的问题而“分一羹汤”出去。其次,要真正确保领导精力的投入。主要领导上到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用主要精力抓工业,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真心真意、真抓实干;专职领导要确保百分百的精力专责抓工业,切忌领导体系、领导精力、领导力量“三分散”。同时,各级领导要真正主动为民营工业的发展营造浓厚的氛围,把属于自己的版面、镜头和时间让给企业家,谁的企业发展好、发展快就让给谁,谁的产品研发取得了成功就把版面让给谁做免费广告,谁的发展经验好就把做报告的主体让给谁谈体会,真正在全社会营造“当纳税人光荣、当企业家光荣”的浓厚氛围,激发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热情。
(二)健全担保机构,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务必充分发挥好担保机构的催化和辅助作用,激活金融部门的贷款投放热情。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采取“政府引导、多元融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积极组建股份制等多种性质的民营担保公司。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建立起民营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化解机制,对担保公司的正常经营亏损给予一定的补偿,激励他们积极作为。
(三)组建行业协会,实现由无序向规范的转变
按照政府牵头、企业自愿的原则,积极组建、完善各种专业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打破过去企业间相互封锁、相互排斥的无序、恶性竞争状况,促进交流与合作,营造关系融洽、共生共荣的新格局。要选准那些学识强、素质高的企业家担任会长,加强管理和自律,加强信息、资源、技术的传播与共享,加强调度。特别是要定期与产业内核心龙头企业一道,认真搞好配套协作项目的挖掘、包装和发布,健全配套产品保障机制,开放下游产品,激发民间资本采取资金投股、技术参股、资产入股等模式发展配套产业,实现产业的内生性、带动性和集群式发展。
(四)切实改善环境,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一是要提高办事效率。教育干部真正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自己、帮助发展就是帮助自己的理念,自心底里认同民营企业、从行动上支持民营企业、在工作中帮助民营企业,把审批时间缩短、审批程序精简、审批环节减少。二是要提高服务水平。各级要建好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投融资、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服务平台,建立行业信息交流、传输和发布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咨询、人才引进、市场行情等信息咨询服务。三是要提高查处实效。市委、市政府要切实下定决心,用铁的手腕治理经济环境,对企业家反映强烈的扰乱环境的人,务必切实处理到位。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经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