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减排关系到全社会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缓解水资源短缺、防治水污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对节水减排工作,应该不断总结规律,创新思路,以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各项措施。
一、从国内外用水规律看用水量零增长和负增长现象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的用水规律看,一般是工业用水(淡水补给量)逐渐减少,生活用水有所增加,农业用水量增长从趋缓到基本稳定甚至下降,用水总量趋于稳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用水总量(淡水补给量),一般规律是由快速增长,到增速趋缓,再到零增长和负增长,从零增长点即“拐点”看,瑞典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工业用水量与工业产出大致同比例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虽工业产出不断增长,但工业用水量出现了零增长;到80年代,在工业户数增加、工业产出增长的情况下,工业用水量反而开始下降。
工业之所以出现用水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工业用水被多次重复利用,节水与减排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由“膀胱型”用水,变成了“心脏型”用水。以日本为例,1999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78%,虽然只补给淡水137亿立方米,但经过多次重复利用后,实际利用水量达到564亿立方米,其中回收水重复利用量是淡水补给量的3.1倍,而在1970年,回收水重复利用量只是淡水补给量的1.1倍。30多年前,一些国家就提出了工业“用水零增长,污水零排放”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很多国家也包括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变成现实,而且不仅是“用水零增长”,还有很多企业在产出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用水实现了负增长。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近几年来不断加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