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区县域经济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7-12-29 00:00:00西安市发展改革委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13期


  近年来,西安市高度重视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区县域经济,特别是都市农业发展形势喜人,新农村建设效果初步显现。
  2007年,西安市在加快区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贯穿一条主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把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从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四区一基地”对口支持区县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上将一批重点中心城镇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并在全市城建资金中,专列用于小城镇和区县城市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二是确保2007年全市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高于2006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要有较大幅度增加。
  ——力促三个创新。一是综合改革创新。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投入办学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2007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专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配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权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遏制乡村新的债务发生。二是金融支持创新。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贷款难问题。鼓励在区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通过建立政府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三是保障措施创新。成立五大主导产业组织协调机构,发挥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成立“四区一基地”组织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对口支持区县加快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市、区(县)领导干部包抓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范围,切实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市上将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纳入市督查落实重点工作考核范围。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提升区县园区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经济实力为重点。二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三是以产业富村富民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四是以农村社会公共事业为重点。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
  ——实施十大工程。
  1、区县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以加快11个产业园区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推进全市区县域经济发展。
  2、小城镇建设工程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两个全国级和20个市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指导,全面实施试点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开展11个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小城镇经济开发示范项目的策划、包装、争取及实施工作。在西安周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壮大、竞争力强的小城镇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产业带动工程
  按照西安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要求,一抓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抓龙头企业发展。三抓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工作。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成为省内、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名牌。
  4、水气路田基础设施工程
  着力抓好一批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落后面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重点抓好农村用水安全、农村道路、农村沼气、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试点、以工代赈、西骆峪水库除险加固水源工程和节水增效等国债项目建设;实施10 个灌区改造及旱塬区水源工程,启动周户37万亩黑河引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解决农村安全用水20万人,新建农村沼气用户8000户,新修农村公路120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
  5、社会公共事业工程
  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农村中小学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
  6、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抓好重点市场建设。要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支持农产品集散地的农村市场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抓好粮、菜、果、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让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形成市有监测中心,区县有监测站,基地、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有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两级三层”网络。四是搭建形式多样的推介平台。要组织、策划好农产品广告宣传和推介工作,继续实施农产品质量万里行活动,利用媒体、网络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为我市农产品搭建销售推介平台,必要时还可组织筹办西安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加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解决好农产品市场销售难问题。
  7、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蓝田县红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大绿”工程,启动林业坡地富民、泾渭湿地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三期、秦岭植物园和新农村村庄绿化建设工程。积极做好利用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秸杆综合利用和焚烧秸杆的监管,策划一批利用秸杆发电、肥料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抓好周至县瑞威再生能源秸杆发电、长安区德宽秸杆产业化开发基地建设项目。
  8、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农民收入稳步持续增长。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对现有的73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资源整合,实施“农民绿证培训”、“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农民职称培训”、“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劳务品牌,提高我市劳务外在知名度。推行订单定向培训,“实行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广泛培育劳动力市场,继续扶持引导农村劳务服务中介组织的发育,使其就业服务覆盖城乡。健全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降低就业风险。要加强全市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重点抓好西安市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和区县农村劳动力服务专业市场建设。
  9、农家乐建设工程
  “农家乐”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派生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又一个亮点和渠道。加快制定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引导、明确标准,切实改变目前“农家乐”自发的、无序化的发展状况,加大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引导、鼓励城市三产服务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家乐”建设,向庄园化、规模化转变。要抓好试点,做好示范推广工作,提升我市“农家乐”的水平和档次,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环境卫生整治,增强“农家乐”对城市居民的持久吸引力,满足城市居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10、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改进基层管理,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重点抓好“两所一庭”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