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分封一大帮儿子为王。晋王拜辞凤阳祖陵后,在去封国的路上,鞭笞他的厨师。朱元璋知道后,怒斥晋王,说:“你老子戎马一生,对手下的将帅十分严格,23年来,唯独对自己的私人厨师没有斥责过。”
这番话值得玩味。不是太祖仁义,杀功臣毫不手软的皇帝,哪有什么仁义可言?只是手下的将帅所图者大,要封妻荫子,要开府建衙。用现在的话说,有政治抱负。
所图者大,必须要忍人所不能忍。而且跟着老皇帝出生入死的将帅,没有谁是省油的灯,都是一些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主,当然要恩威并施。
而厨师独掌皇帝的饮食,就是一个手艺人,虽然有君臣之分,更多的是资方和雇用工人的关系,图的是一份丰厚的薪水,以及额外的赏赐,顶多是告老还乡时给一个虚衔。厨师只管做菜,不会觊觎实际权力,作为帝王,没必要对人家那样严厉。
大部分开国帝王在没有成功前,能和战友一起称兄道弟,彼此有交情。一旦得了天下,只有君臣之分,安能和寒臣武将有友谊?因为友谊意味着平等,一旦成为君巨,只有“宠信”和“疏远”的不平等关系,严子陵不应光武之召当高官,而是回家垂钓,他可以和皇帝同榻而卧,保留一份较为独立的尊严。李泌对唐肃宗,方苞对康熙,都是布衣出相,不要编制内的宰相名分,他们这样做,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体制内君臣的尊卑关系,说白了,这是给皇帝帮忙,而非臣子对帝王尽本分。
历代帝王为了驾驭手下的大臣,琢磨出很多办法,有明太祖这样找一个理由诛杀的,也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一句话,软办法也好,硬办法也罢,都是为了提防那些替自己打江山的能臣有二心。而对身边的仆人,大多和朱元璋一样,恩宠有加。这就是帝王之术。
项羽有妇人之仁,对普通士兵的伤痛格外忧心,可不能给身边文武僚属想要的东西,所以,韩信这64zqI8uqC4VLlOcYiSa0uinjyBqe8cjZH+jliGwlRmY=样的人去楚就汉。刘邦是个没教养的流氓,年轻时偷鸡摸狗的事情没少干,见了慕名而来的文士,张开大腿,大大咧咧地坐着迎接。可他知道,这些文臣武将想要什么,便用“功名”、“爵位”的狗骨头,哄着他们好好干活。
朱元璋善待厨师,还有一个原因,侍食、侍寝之人,离自己太近,帝王的吃喝拉撒和常人无异,他能运筹帷幄,可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些人,对自己肉体能产生直接威胁的,往往就是这些接近自己的人,必须要笼络,否则,厨师想办法整你,让你防不胜防。
儿时,我在乡下听老人讲,过去,地主在农忙时雇短工,会让短工们吃得不错,而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吃粗粮。看上去,他对别人比对自己人好,其实,自己财产妻儿有份,可以享用继承,因此,他们有勤俭节约的义务。雇工纯是拿钱干活,财产增益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仅仅出卖劳动力。要让他们卖力气干活,就不能怠慢,否则,人家可能趁东家不注意,偷工减料。
我说的是安于本分的侍食、侍寝之人,那些不安本分贴近权力拥有者的人,一旦动了政治上的念头,后果更是可怕。如古之太监,今之生活秘书,这些人弄起权力来,帝国框架内预设的制约机制,如对文武大臣准备的监察制度,对这些人几乎不起作用。他们在名分上只是皇帝生活上的仆人,不在名列朝班的大臣之内,实际权力可以借着皇帝的喜怒哀乐而无限扩大,也就不奇怪了。朱元璋生前最怕太监专权,搞了许多防范措施,甚至选用的仆人也大多是文盲,可是他死后的大明,依然成为历史上阉祸最厉害的朝代。无他,帝国专制使然!
(刘伟荐自《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