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皇陵博物馆
定陵发掘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9月,万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宫殿,登上故宫神武门城楼,向群众展出。展览后,定陵博物馆筹建人员加速了修补、保护、复制殉葬器物的步伐。
三具头骨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同时,找了两位从事雕塑的老师,做万历帝后的模型。由于万历皇帝在他们心中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模型的制作自然要按照地主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两个月后,万历帝后的三具人体石膏模型送往定陵。只见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横眉怒目,鹰勾鼻子下挂着一张血盆大口,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势。左腿长,右腿短,身体极不平衡地站立着,手握皮鞭,侧身站立。似在追赶,又似在战斗和殴打。这独特的造型给人的感觉像是旧时一个穷凶极恶的大地主,正在对交不起田租的穷人进行残酷的蹂躏。两个皇后则穿红着绿,涂脂抹粉,头戴鲜花首饰,妖冶而凶残,一副典型的地主婆形象!
就在塑造万历帝后的同时,陵园内忙于对出土的织锦匹料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装裱完毕,著名文学家后来又转为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先生来了。他想看看匹料,做一点研究。他将裱品展开,用放大镜一件件仔细观察,迷惑不解地问:“怎么有的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研究织品的结构不是要看反面吗?”一位工作人员急中生智说。一句话激怒了沈从文,但他还是面带微笑地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如果为显示反面结构,留下一厘米、两厘米、最多五厘米也足够了。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他的直言不讳,特别是说到错误,使站在旁边的负责人显得十分尴尬。
定陵丝织品损坏的消息传到北京,郑振铎、夏鼐等大吃一惊。正在焦虑不安、痛心疾首之际,外地传来消息,有的省份正在组织人力,跃跃欲试,要向帝皇陵墓进军。还有的省份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汉陵、唐陵、清陵等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面对此种情景,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对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予以制止。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并通令全国,一场劫难终于没有降临到一个又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身上。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定陵的出土文物基本上已修补、复制完毕。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
“原来的就扔了吧……”
1959年9月30日晨。曾铲下定陵第一揪土的民工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几十名警卫战士跟着主任来到棺木前。“大家辛苦一下,把这些木头板子给我扔了。”战士们在主任的指挥下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随着主任一声威严的口令“扔——”,战士们一齐用力,三具巨大的棺椁被掀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一个星期后,定陵棺木被扔的消息传到夏鼐耳中。这位大师全身发抖,脸色煞白,不停地在房里走动,马上打电话让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加以保护。可是,空荡的山谷早已不见棺木的踪影。
当帝后尸骨遭遇“革命”
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定陵也没能逃过红卫兵小将的手掌。他们将地面的景物浏览一遍后,兴致盎然地要进地宫,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
“快交出仓库钥匙,我们要抓万历!”20岁的女讲解员W对仓库保管员李亚娟下命令。箱子被一个个打开,只见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完整地躺在里面。三具尸骨被摆到定陵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由W组织人员进行批斗。除尸骨外,还有一箱帝后的画像、照片等资料性的“罪证”,和尸骨一同被抬了出来。帝后的三幅画像是清理地宫时,发掘队员曹国鉴精描细绘画成的。仅画像上的金粉就用了二两之多。
W为了显示这次声势浩大不同寻常的批斗大会,特意作了一番精心安排。她派人到长陵管理处、长陵供销社、林场、粮站、学校等单位联系,要求他们派人前来声援。与此同时,有人建议批斗结束后,将帝后尸骨砸碎焚烧,以示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定和气魄,W当机立断,拍手赞成。下午2点15分,定陵园内的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
三具尸骨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万历皇帝的尸骨在中,两个皇后分居两侧。周围堆放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一切准备就绪,W开始带头高喊革命口号:“打倒保皇派!”口号刚一结束,W冲人群大喊一声:“革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十几个大汉便把怀中抱得太久的石块,猛力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W心中一热,立即吩咐身边的人员:“点火烧了他们!”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一片火海。
(周旭荐自《文汇读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