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美食

2007-12-24 00:00:00
今日文摘 2007年9期


  中国人历来喜欢美食,即使出家当了和尚,即使吃不到半点荤腥,还是想在有限的范围内吃到美味佳肴。僧人们多的是时间,可以一门心思钻研如何做菜,这就是斋菜的由来。今天,“斋菜”、“素菜”已经大成气候,甚至可与“八大菜系”并列。
  斋菜,原为道家、佛家烹饪的以三菇六耳、瓜果蔬茹及豆制品为主的素食菜肴,又称“寺院菜”、“素菜”。斋菜的最大特点是不使用动物性原料。就连某些植物性原料,如大蒜、坡芹、咸菜等,也在禁用之列,近年来,由于素菜具有养生功效和独特口味,进入饮食市场,大受消费者欢迎。
  斋菜的制作往往要先熬高汤。俗家菜的高汤用的是荤料,比如猪骨、母鸡、鸭架、虾仁等等。而斋菜的高汤都用的是素菜,主料是豆制品,还有黄豆芽、草菇等。经过反复熬制,一样能做成极为鲜美的汤。
  利用高汤调味,用各种菌类、豆制品及瓜果蔬菜为材料,可以做成清爽可口的素菜。许多名菜由此产生,比如“鼎湖上素”、“罗汉斋”等。最绝的是,和尚们可以把素菜做成各种荤菜的样子,如素鸡、素鸭、素排骨、素鱼等等,色香味都和荤菜没有区别。如“香菇素鱼”、“豆皮鸡”、“莲花鸭羹”等,几可乱真。和尚们把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当然,这些美味的素菜,不是给一般和尚享用的。许多寺院专门设膳堂,招待前来进香礼佛的王公贵族、慷慨的施主及讲法的高僧。后来,许多膳堂对外营业,成为寺院的“第三产业”。
  有遵守清规戒律的和尚,自然也有不太守规矩的和尚。有的和尚把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来解馋,也有的和尚偷吃或偷着做荤菜。一本中国菜谱,不少名菜就是这些“酒肉和尚”发明的。
  有个小和尚,想吃肉,想得要命,下山买了一块白灼猪蹄,一路狂啃。在路上,他听到师父的叫声,只能把啃了一半的猪蹄顺手一丢。过了两天,他又想起了那块猪蹄,跑回去找,结果,在一道山泉里捞回了那一半,咬了一口,不但没坏,反而鲜滑可口,爽脆万分。从此,粤菜添了一道佳肴:白云猪手。
  传说江南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也好此道。有一天,他正准备改善生活,忽闻小沙弥报苏大胡子(苏东坡)来了,赶忙把刚上好作料的五花肉,藏于一小瓦坛中,随手摆在蜡烛架子上。那苏大胡子谈禅论道,竟然三日不去,回去后,还写了一首诗,叫人送给佛印,诗云: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陪了他三天,正心疼那坛子猪肉。看完诗,不禁大怒,拿笔批了两个字:“放屁。”
  苏大胡子一看,怒气冲冲地上门问罪。谁知,进门就闻到一股异香,顺味而去,找到那个坛子,也不问罪了,挟肉而逃。“香积厨”中的一手绝招从此流传后世。那就是:“洗尽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苏大胡子吃得醉饱之余,摸着肚子,哼出几句:“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个后世俗人所说的“东坡肉”,就是佛门美食中的“蜡头炖肉”。有好事者以诗赞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忽闻蜡头肉,黄州始闻名。”
  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扬州瘦西湖法海寺有一和尚,名叫莲性,烧制的猪头很好吃,游客颇喜品尝。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歌谣:“绿杨城,法海僧,不吃荤,烧猪头,是专门,价钱银,值二尊,瘦西湖上有名声,秘诀从来不告人。”
  有一厨师与莲性和尚关系密切,得其真传,于是,咸甜适中、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扒烧整猪头”流传开了,成为扬州一大名菜。它与“扬州狮子头”、“拆烩鱼头”,合称“扬州三头”,组成扬州“三头宴”,曾盛行淮扬地区。
  要说最有名的佛门美食,当属天下无双佛跳墙。小和尚把师父、师兄吃剩的猪蹄膀、海参、扇贝等下脚料收集在一起,炖了一大坛子,称为“燕子归巢”(目前,和尚仍在享用此菜,多为盛大节日过后的两三天里),却给黑心的饭店老板抢了去,着急去夺,又被世人误会是拦路打劫,所以,美其名曰——佛跳墙。
  当然,这些故事多属传说,真实性值得商榷。可以肯定的是,山门掩不住人们对尘世生活的向往。与那些高僧相比,这些不守清规的和尚,似乎更加可爱。
  (杨阳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