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步尘
知名度高、美誉度低的品牌;曾经实现过超常规发展,却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企业根基薄弱,综合实力不足,过度依重价格对市场的拉动,品牌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
奥克斯可以称为中国企业近20 年发展史的“标本企业”。
奥克斯的成长经历,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企业成长史,身上集中了几乎所有中国企业的通性:知名度高,美誉度低;曾经实现超常规发展,却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企业根基薄弱,综合实力不足;企业过度倚重价格对市场的拉动,品牌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等等。
目前,奥克斯已进入“增长缓滞期”,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未来进一步发展动力不足。“品牌升级”的良好愿望,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实现。可以说,奥克斯已走到节点上:实现华丽转身则海阔天空,否则只能继续在困境中挣扎难。
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奥克斯未来发展后劲不足?其品牌转型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营销:推广太多非理性行为奥克斯一度津津乐道“三大手笔”:2002 年公布《空调成本白皮书》,2004 年状告信息产业部,以及后来提出“手机要当白菜卖,价格不超1000 块”的口号。在奥克斯的眼里,这“三大手笔”让奥克斯出尽了风头。
但是,在营销研究人士看来,这“三大手笔”恰恰是奥克斯营销史上的三大败笔。
公布《空调成本白皮书》,让奥克斯成为几乎所有空调企业的罪人,同时为其日后推广高端产品自设障碍。如今,奥克斯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人们“奥克斯= 低端产品”的印象认知,已经极大地局限了企业发展。
状告信息产业部,虽然让奥克斯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手机牌照,却让它从此失去政府政治资源的支持。而提出“手机要当白菜卖”的怪论,已经无异于挥刀自宫,把奥克斯空调低价策略的流毒蔓延到了手机上。
奥克斯的品牌意识很强,这是很多企业应该学习的。但是,它过于注重知名度,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美誉度,这实际上是奥克斯的尴尬。
价格战可以打,但不可以随便打一直以来,奥克斯都试图扮演中国空调及手机既有格局的“颠覆者”,希望在旧格局的颠覆中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
遗憾的是,奥克斯破坏了旧格局,却未能建立“以我为主”的新格局。因为频繁掀起价格战,奥克斯与长虹、格兰仕,并称中国家电三大“价格杀手”。
价格战一向被国际企业视为低级竞争策略,所以,国际企业向来不轻易动用价格武器,即使国内有远见的企业,也很少动用价格武器,比如海尔,早在十几年前就明确提出“反对价格战,提倡价值战”。大多数国内企业对价格战情有独钟,实际上是企业竞争力体系不完整,产品力不强的表现。价格站一向被认为是双刃剑,能杀别人,也容易自伤。
中国老百姓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观念:一分价钱一分货。你的产品卖得便宜,肯定因为你的产品不值那么多钱。因此,不断降价的结果是:销量上去了,美誉度下来了。长虹通过连年发动价格战登上了中国“彩电大王”的宝座,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盈利每况愈下,品牌形象越来越糟糕。2004 年,长虹亏损一度多达37 亿人民币。格兰仕的情况也很类似,其微波炉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70%,目前仍然徘徊在50%左右。
一般来说,价格战在企业发展初期使用,可以迅速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销量。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须彻底抛弃价格战策略,全面转向品牌主导战略,通过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支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过度依赖价格战的“营销拉动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前期跑得快,后期跟不上”。这几年,曾经在中国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企业纷纷放慢了发展的脚步,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基本上都属于“营销拉动型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与此相对应的是“技术拉动型企业”,这类企业“前期跑得慢,后期跑得快”,越发展后劲越足。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属于这类企业,中国的公司华为也属于“技术拉动型企业”,这也是华为越走越快的原因。遗憾的是,在中国这类企业太少了!价格战可以打,但不可以随便打。
不能销售一受阻,马上就降价,更不能把宝全押在价格上。奥克斯的问题就在于,对价格战依赖性太强,操作过于轻率,结果是“杀敌八百,自伤一千”,得不偿失。
有没有打价格战不伤害品牌形象的办法?有。在降价的同时,企业千万别忘了用新产品、新技术对品牌美誉度积极的提升力,抵消降价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奥克斯、长虹、格兰仕的失误就在于价格策略过于单一,价格战对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及时弥补。
新闻营销要适可而止
在人们的印象中,奥克斯不仅喜欢发动价格战,而且喜欢制造新闻噱头。站在整合传播的角度看,奥克斯实施新闻营销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频繁地抛头露面抛售怪论,让人疑窦顿生:奥克斯到底是做企业的,还是做新闻的?
连续不断的炒作,最后给人们留下的是:“奥克斯是一个浮躁的企业”。因为新闻营销过火而品牌形象受到伤害的不止奥克斯一家,TCL 也算一个标本。
TCL 的新闻营销意识比奥克斯更强。2004 年之前,TCL 新闻营销做得非常出色,一度为国内众多企业所效仿。比如,2002 年,通过新闻营销,TCL 确立了“中国等离子第一品牌”地位;通过新闻营销,把陷入极度困境的乐华彩电矫正成了健康品牌。但是,到2004 年之后,TCL 开始走向极端,不间断地制造新闻,试图让新闻传播替代广告推广,结果造成消费者对TCL 新闻传播极度不信任:“TCL 怎么有那么多新闻?”
显然,新闻营销要适可而止。奥克斯新闻传播不仅调子太高太离谱,还有传播指导思想错误。“发表《空调成本白皮书》”、“状告信息产业部”、发表“手机要当白菜卖”,让奥克斯彻底陷入华而不实企业的泥潭难以自拔。
新闻营销承担两大主体职能: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美誉度。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奥克斯往往为了传播而传播,至于传播给企业带来了什么,似乎并不在意。所以,我们看到,新闻传播不仅没有让奥克斯当上空调和手机的产业领袖,而且让企业陷入低端品牌的陷阱。
品牌再造,需要技术与产品支持“知名度高,美誉度低,发展后劲不足”,可能是对奥克斯企业现状最准确的描述。
实际上,奥克斯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品牌乏力,因此,自2005 年起,奥克斯就发起了“品牌再造”运动,希望实现奥克斯品牌的“凤凰涅磐”。
历览中外企业成功案例,我们深感产品和技术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和广告宣传、售后服务、渠道建设、产品售价等因素相比,产品本身以及隐藏在产品背后的技术,才是支持一个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正因为只有技术和产品才是制造型企业的生命线,所以,几乎所有制造
型国际企业都不遗余力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像三星,这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架构出了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体系。2000年以来,三星每年研发投入不少于50亿美元,光研发队伍就超过7000 人,高级研究人员比首尔大学还多。三星总裁尹钟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目前的三星来说,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的事情,都是技术开发。”把技术开发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不知道国内有几个企业能做到?近年来,国内企业纷纷表示要做“中国的三星”,实际上,这些企业大多并没有真正理解三星的企业精髓是什么。
奥克斯“品牌再造”之所以步履艰难,归根到底还在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造化不足,不具备技术开发基础,怎么可能有竞争力的产品?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怎么可能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在品牌转型方面,LG 在中国的华丽转身,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曾几何时,LG 被称为“洋品牌里的土包子”,对LG 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发展形成极大制约,情况和今天的奥克斯非常相似。2003 年初,LG(中国)高层进行调整,“品牌升级”战略随之出台。如今,四年过去了,LG 在中国的品牌形象得到极大改善,高端形象日渐清晰起来。
LG 是如何实现品牌再造的呢?首先,LG 彻底告别低价路线,所有产品一概拒绝“便宜”、“廉价”,价格“回归”国际品牌行列。此举逐步消除了消费者“LG 产品低端”的印象认知。但是,真正让LG 实现形象升级的,却是其不断推出的新产品。
2003 年以后,LG 产品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众多新产品第一时间投放中国市场。比如,2006 年在整个手机市场死水微澜的形势下,LG 创造性地推出巧克力手机,从造型与理念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开创了当年手机销售的奇迹。而豪华双开门冰箱的率先上市,则改变了中国消费者对冰箱产品的传统认知,对LG 产品形象的提升功莫大焉。
“坚持产品创新”与“拒绝价格战”,共同构成了LG“品牌升级”的两大核心要素,成为改变LG 形象的最重要支持力量。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领先的产品,LG 的品牌会获得实质性改变。
奥克斯的最大短板,就在于缺乏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这实际上也是所有中国企业的共同短板。因此,奥克斯的“品牌升级”,实际上缺乏产品与技术支持。
总之,奥克斯品牌再造要“先刹车,后加油”,全面放弃既往低层面经营策略,朝国际企业经营模式努力,唯其如此,方有望成就全新的奥克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