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获得了来自全国12 个大中城市的样本,成功样本总量为845 个。本调查的参与者包括了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不同行业工作的人群。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办公室职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分别占26.1%、22.9%、17.3%;个人年收入在3 万元以上的占47.2%,年收入在10 万元以上的占10.1%。
通过深入地数据分析,试图给大家提供一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司化中国的基本概貌。
公司存在价值:公众生活方式缔造者
调查显示,提到公司,中国公众首先想到的是“上班”(56.7%),这说明,“公司”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其次,提到公司,公众想到的是“事业”(44.3%),这意味着,没有公司的存在,很多公众的生活将会缺少某种支撑;接下来公众想到的是“管理”(22.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是社会专业化和有秩序的一种标志,一个公司的优劣将会由于公司本身管理的好坏而呈现出来。
除此之外,“公司”对很多人而言是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平台,意味着钱(25.1%)、工作压力(22.1%)、养家糊口(20.1%)、竞争(19.5%) 和加班(12.4%),而正因为这种压力和竞争,才让公司充满了生气,也推动着公司的成长和蜕变;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人们想到公司也会想到压力,不过“公司”却又是充满希望的,“老板”、“品牌”、“梦想”、“写字楼”也成为了很多公众头脑中闪现的另外的镜像,这说明,“公司”实际上也在承载着每个人的梦想与未来。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在今天的中国,公司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公众的生活,公司的价值早已经超越了公司的功能本身,公司不仅仅是一个依靠与公众建立雇佣关系来获得利润的盈利性组织,对于很多公众来说,公司还是一个缔造新生活方式和提升人们生存价值的重要场所,因此,一个公司只有为公众创造了最大的价值,其生命力才真正的能够迸发出来。
公司平台价值:公众梦想实现的舞台
对于学历在本科以上,在事业单位、民营公司、外资公司工作,年薪在5万元以上的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公司是发挥创造力、体现个人价值、成就事业的地方;对于学历在高中水平,年收入在3 万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公司仅仅是养家糊口、保持生活安定的地方,而对于那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年收入在1 万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而言,公司除了可以赚钱,似乎跟自己关系不大。这说明,公司能够为员工创造的财富与其价值呈现正相关关系,员工在公司获得报酬高,与公司的关系就更加紧密,员工在公司获得的待遇低,员工就会低估公司所能创造的价值,公司的经营一定要以增加公众的收益和改善人们的生活为目标,当一个公司可以改善数以万计的公众的生活的时候,这个公司的社会价值自然就得到了提升,未来那些停滞不前,以及不能为公众带来财富增长和事业平台的公司价值将会严重“缩水”。因此,对于公司而言,如何创造人们实现自我的平台,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帮助人们提升社会资源的平台对于人们来说也非常重要。
公司形象:中国公司仍需努力
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各类公司好的印象的比例是:外资企业为66.0%、国有企业为21.7%、民营企业为12.3%。从美誉度上来看,中国公众对外资企业的印象最好,外资企业在产品质量、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以及薪酬福利体系方面的优势均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正是这些全方位的因素形成了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印象。
国有企业在遵守法律制度、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较好,民营企业则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应对突发危机、公平等方面要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优势,如何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长处,弥补不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及社会形象,对中国企业的整体崛起有着深远的意义。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我们翻开历年的《财富》500 强的榜单,会发现历年中进入世界500 强的公司都是一些带有“中国”字号的企业。但是,我们如果看看在榜单中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就会发现,很多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或者是民间资本控制的私营企业,但是,民营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缺失是中国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结构化问题;而尽管有很多国有公司进入了全球化优秀企业的榜单,但是我们也还不值得去为此欢呼雀跃,因为今天很多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中国的国有公司,依靠的还是政府的支持、垄断的资源和不充分的市场竞争,而真正有竞争力的国际化的企业,并不是依靠资产的累积,也不是靠资源的占有,而是依靠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做强、做大的。因此,国内的公司要想在公众心目中超越外资企业,要改善的方面还有很多,产品、品牌、企业文化等都是非常突出而又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本刊编辑部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