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舒 刘朝晖
一本配合语文教科书、书名为《中学教材学习讲义·九年级(下)》的教辅读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6.10),其精美的封面上有几处诱人的广告语:“开创教辅新传奇/新课标探究性学习经典参考/来自全国名校名师的内部讲义、课件、教案。”翻开内页,无论是编排体例还是题型设计等方方面面,我们都看不出“开创”了什么“新传奇”,与其他同类读物比较也不知有何“经典”,但其中文言文课文滥用概念的现象我们倒是发现了不少。限于篇幅,仅举两处:
一、第293页有一道“一词多义”的题目,其中有这样几组小题:
二、第302页有一道“古今异义”的题目:
第一处是滥用“一词多义”。大家都很清楚,一个词以本义为基础而引申发展具有两个以上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做一词多义。例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因为拿兵器的是人,由“兵器”本义可引申出“士兵”意义,进一步又可引申出“军队”意义。因此,我们讲词的本义及其引申义都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而此处的“于”“之”“而”都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其功能主要是在句子里起语法作用,谈不上有什么本义并且还能以本义为核心引申发展出什么两个以上具有互相联系意义的词来。故对于文言虚词具有多种用法的现象只能称之为“一词多性”(词性不同而用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将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一词多性”严格区别开来。至于第二处,真不知如何去评说。设计“古今异义”的题型,是为了指导学生了解词义的古今变化,不能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但就这道题来说,几个例字的全部例句除了古义还是古义,根本就没有表示今义的例句(其中还有张冠李戴,如将“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士”依“拂”字去解释的错漏)。
这些年来,各种名目、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辅、参考资料之类的读物比比皆是(我们手头就还有一本,也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全解王》,书中同样有多处滥用概念的现象),有的读本则粗制滥造,错误甚多,尤其是在中学文言文教学方面将一词多义、多音多义也当做通假,将词的通假关系、文言虚词的一词多性也当做一词多义,将多音多义、通假字又当做词类活用的滥用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概念的混乱现象使不少师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近几年来,笔者一直担任当地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认定和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竞赛的评委工作,每次都发现有教师对这些概念把握不准,与之探讨时,他们都会说其依据出自某本教辅读物。也就是说,这些教师都觉得即使自己讲错了,也是有根有据的,甚至认为它们是省级以上出版社的正规书籍,应该具有权威性。
目前,在各地书店里装帧精美、广告诱人而质量低下的教辅读物很多。因为它们缺乏学术价值,是很普通的通俗读本,因而很难引起教育部门和有关专家的重视。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它们的普通、通俗,因而发行量大、流传广,对文化程度还不高、识别能力也较低的中学生的影响也就相当大,且对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都有一定的误导,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小视。为避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笔者虽然人微言轻,但仍想发出呼吁:中学文言文教学切忌错用概念,我们在编书、出书以及教学时必须慎之又慎。
湖南新化县第十四中学 41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