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华
盛世兴收藏。在当今民间收藏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名人文牍已成为民间艺术品收藏的一个热点。
“牍”是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以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称为“尺牍”,其后历代相沿将“尺牍”专指书信,又称信札、手札。“文牍”范围要比“尺牍”宽泛,它不仅包括了书信,还包括了诗稿、文稿,甚至公函等。而“名人文牍”,则指包括政界、军界、文化艺术界和学术界名人亲笔书写的书信、文稿和诗稿等,其中又以书画界大名家挥毫所留下的手迹格外珍贵。
因为书信和诗稿,大多是名人与其亲朋好友间往来的私人物件,个中所谈事物,大到社会时事政治、工作学术研究,小至家庭子女挂念,都无不显露出名人的真实心迹,读之更能使读者真切感悟到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与平常百姓有着同样真情和坦诚的平凡的“人”。
林散之《思芷女》
《思芷女》是林散之老人1966年所作诗。时世动乱之初,夫人患胃癌之疾引发了林老对分别三年且远在东北小女儿芷若的思念,有感而发书作于“琴锲轩”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笺上。此诗稿的珍贵之处,在于经林老亲笔书写后,又进行修改而留下的心迹。
林散之现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之列,其书作受到海内外典藏界的格外青睐。但世人往往知其书作盛名者众,悉其善诗者鲜。他本人晚年对艺术成就作结论却自谓“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其自书墓碑时只题“诗人林散之”,即是他偏爱自作诗的最好明证。
林老作诗不厌其改,常“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和“夜尽犹疲坐,诗成尚苦敲”(林散之诗句),诗成后他又在原稿上亲笔作了几处更易:
对“关雁送书迟”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够“雅而淳”,而将其改成“关月带春迟”,意喻着宛如一轮孤月远在千里之遥的关外——东北的小女儿,久未带来团聚的“春消息”,以此来抒发因世乱、妻病和与爱女久别后油然而生的愁困之情,他又觉“三年父母思”尚不能充分表达怜女深情,而更为“三年岂尽思”,使诗人在其间倾诉的情之深、意之切,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末两句改成“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将诗中提及的“久望”、“消息断”、“相思”和“泪湿”流露出来的盼女早归之况,进一步演绎成女儿正在归途中,迟迟未到家唯恐是她迷路了的亦梦亦幻之境,再次将作者的舔犊之情推向高潮,个中意味隽永吟罢令人感慨不尽!
“几改几涂终不恹,连圈连点始相宜”,“改罢自长吟,独得其中味”(林散之诗句)。最后,该诗在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中,即是按此诗稿修改内容发表的。“抒性情”是林散之写诗的基本观点,这首诗是林散之写诗观点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见字如面”,捕捉到了于40年前的那一刻,“当代草圣”手扶院门,垂足久望,在他银色眉毛下的双眼中,波动着那欲出而未出的微茫的刹那间永恒。
沈鹏致陈大羽书札
书画名人大都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而他们在“信札”中的率意挥就,常常可能于不经意间,别具一格地展现出或自然或率真的独特书法艺术韵致,在给人审美享受同时,也让观者感受到,他们与朋友文宴酬唱和人情世俗交往中体现出的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及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从笔者数年前入藏的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沈鹏先生,在“荣宝斋”特制的木刻水印信笺上,亲笔写给著名书画大家陈大羽先生(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的一封信札中可窥一斑。
此信札虽然言事简单,但传达的情谊却颇为沉实,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当代大书法家沈鹏先生通篇行草结体的书法艺术,笔墨苍劲沉着,章法精妙老到,寓巧于拙而宝光四溢,及信札中蕴涵着才气横溢的学者风范。识者每当诵读品赏这既富有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又饱含着人情交际之情趣的信札时,都会由衷地感受到书者流露出来的“平淡中出真味,朴素里见性灵”的情感内涵,以及儒雅的人格魅力。
萧平“备忘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书信联系的方式越来越少,名人挥毫墨迹也更凤毛麟角。而收藏品历来是“物以稀为贵”,与书画名家存世的书画作品相比,“名人文牍”因其存世量的稀缺,将更显珍罕性,且在这咫尺之间富含了史料、论点和书法等方面内容的名人墨宝,甚至是名人用硬笔书写留下的手迹,都必定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显得愈加弥足珍贵。笔者收藏的这张由著名美术史论家、鉴定家和江苏国画院书画家萧平(别名戈父)于1976年为学生“榕榕”布置学画课业时,用钢笔书就的“备忘笺”(19.5×27cm)就是明证之一。
书法“备忘笺”是萧平在31年前,给学生布置课业而写下的便笺,全书290个字。这张越过了31年的片纸,虽纸色已泛黄,字迹也已褪色,但却记载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一个生动瞬间,其间所透出的萧先生“诲人不倦 ”的为师品格,愈发显得珍稀和可贵。难怪当萧先生见此“文牍”时,也情不自禁地连声感叹道“太难得了,太难得了!”因为据他回忆,在其众多学生中,能拥有多达290字的亲笔书予后学的课业,且保存至今者,仅此而已了。
由于“名人文牍”宽不盈尺、轻若鸿毛,但因其丰富的内涵,才受市场追捧。例如在2002年“嘉德秋季大拍”上,一套明代尺牍以990万元的天价成交,即可说明名人文牍虽小,但收藏投资“钱”景却十分远大。有心者若持之以恒地对此留意收藏,一定会在享受着追寻名人心迹,品味文化意趣和感受名人人格魅力的同时,获得在投资上的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