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锋
华盛顿当地时间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本年度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美国是全球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全球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国家,而中国,其科技实力与其经济实力一样,依然處在发展中状态,距离发达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路。院士荣誉是一个国家对各个领域里最有学识、最有才华和最有成就的科学家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按常理,能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人,就学识、才华和成就而言,必定是够资格当选为中国“两院”院士的。否则,我们就只能从科学以外的标准另寻原因了。李爱珍院士的际遇或许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全球的科技人才为何都向往去美国深造和发展?除了它拥有全球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密集的学术机构和最完善的科研条件以外,我想,它的最吸引人之处应该是它还拥有一个宽松、公正、能激发研究人员热情的科研环境。一个好的环境,与科研体制密不可分。中美科研体制之别,或许是李爱珍院士际遇的根源。
评选院士,标准无外乎两点:学识和道德。学识,即指一个研究者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成就,这些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由专门的委员会来判断;道德,即指一个研究者的学术操守,这里主要是指研究者有没有弄虚作假,够不够专业执着,这也是可以由业内人士和相关人员做出基本判断的。可是,中国的院士评定制度却存在着某些问题,值得注意。
其一,“公关”现象值得注意。虽然,任何评选都未免会掺杂一些评委的主观因素,但是,如果评选标准不严谨,评选机制不建全,便会使得这种主观因素日益放大,评选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拉票。有媒体报道,2005年11月,多名院士就曾炮轰中国的院士制度,希望改革现行院士制度的弊端。另外,也有院士认为在现在的院士评选中,存在潜规则和出现幕后活动。一个真正的学者,一门心思都扑在研究上,哪有时间去分心参与纷扰的人际事务到处拉票?
其二,利益“推助器”现象值得注意。在现行体制之下,谁获得院士头衔,谁就顿时身价百倍。一个单位有无院士及院士人数与单位利益也有密切关联,比如,在索要经费、申报课题和申请博士点时,院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有他们的话,获胜把握自然大大增强。这更使一些科学家和单位热衷于评院士。
其三,官本位现象值得注意。在中国的院士群体中,“学官”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在评选院士时,大家都是科学家,都有科研成就,这一起跑线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他们中有某人是部长、副部长或者是院长、副院长,那他们的当选率将大增。以2005年工程院新院士提名来看,公布的42名候选名单中,官员和企业家即部长、副部长、集团公司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占了29名,比重竟然达到69%。越来越多的“学官”进入院士群体。这种现象要是持续下去,将可能把更多的优秀科学家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