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
陈家泠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对北方的美术界和广大爱好者来说,是欣赏与研究南方画家特别是上海画家探索成果的一次极好机会。
陈家泠出生于1937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受过系统的中国画教育,接受过潘天寿先生的指导,后来又师从陆俨少先生。他最初是学人物画的,从工笔到写意,在写意笔墨上颇受陆俨少先生的启发。他带着这些知识、技巧的积累,不,他更带着从前辈那里受到的思想观念的启发,转入花鸟画创作。这思想观念便是艺术家在创作中不应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而要努力创新,为传统水墨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新的贡献。陈家泠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崛起于画坛,那时他刚刚步入开始认真思考问题的中年时代,对中国画的传统观念和技法也已达到相当融会贯通的程度。面对当时纷纭复杂的艺术思潮,他已经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他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在吃透传统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又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的绘画语言。他首先在图式上做变革的尝试,继而尝试在笔墨语言上有所革新。他的作品从80年代初就不断受国内外艺术界重视,不过,他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而是继续沿着创新的道路向前迈进。陈家泠选择“荷花”作为自己作品的题材,最初以荷花作为画面上人物的陪衬,后来发现荷花独立形成的画面有更佳的效果,他更从荷花中认识和体悟到它的品格美。他坚持在宣纸上做水墨创作,都是基于深入他骨髓的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追求宁静与和谐。他的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平面装饰效果,有异于传统勾勒晕染的没骨渗化技巧。他机智地运用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种种手法,呈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作品意境空灵,格调清雅。
陈家泠画面布局的虚实处理,笔力的舒重缓急,墨色的浓淡变化……无不是在灵变中取得的,他在有法与无法、有意与无意之间驰骋自己的才智,他充分意识到艺术创造过程中捕捉偶然性效果的重要性,善于因勢利导,利用偶然性因素,扩大“战果”,以加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被陈家泠称之为“灵变”的概念,在古人的论述中也常有涉及,古人说的“无法”与“有法”、“一笔画”的无限生发,也包含了这层意思。20世纪一些水墨大师们也深谙此理。只是因为某些时期过分强调水墨的意识形态性,人们将这一点忽略掉了。
当然,艺术家要掌握灵变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手段,必须要有相应的条件,那就是要有修养与悟性。修养包含知识的积累和对知识的体会与运用,而悟性则含有天赋的因素,也包括艺术家后天在实践中的体格(渐悟与顿悟)。陈家泠是既有天赋,又注意在观念和技艺上认真学习和领悟的艺术家,他的创新不流入空泛、概念,因为他重视研究技艺,重视发掘水墨、宣纸的性能;他的作品有相当的文化意味,因为在他的实践中充满着他的思考和发自心灵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