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早晨

2007-05-30 10:48陆幸生
新民周刊 2007年35期
关键词:梅溪痰盂观光客

图/钱东升文/陆幸生

拍摄者手记

8月24日清晨,位于上海黄浦区老城厢的梅溪弄里,光膀子的男人去倒痰盂,穿背心的男人边遛鸟边吃着早饭,穿睡袍的妇女正从老虎灶出来,穿衬衫的青年骑着自行车好像急着去上班。这是一幅典型的上海市井生活图,随着旧城区的逐步改造,这样的弄堂生活正渐渐消逝。

老话讲,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是记者职业的传统铁律。至于时下某些“情况”,耳听倒是实,眼见反为虚,那是另一题目了,另说。

上海老城厢是老辈人生根的地方,故事当然是多的。迄今,有的旅游书还将老城厢的百姓生态,统称为风景。比如,说到老虎灶,总要讲到清晨的身影,木柴的烟雾,水汽蒸腾中的忙碌。还有滚热的茶水,还有寒暄的邻居。每每说到这些,我的感受,是人际距离近则近矣,只是作为一个家,竟没有一个烧水的炉灶,或者是说缺乏充分的能够烧开一壶水的时间,便不免有些凄惶。老辈人生存是艰难的,心中也一定感受着不足。

还有一样经常被涉及的“东东”,是马桶。见过一篇文字,作者记忆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倒粪站前挤满拎着各式马桶、痰盂的男女老少;作者将这比喻为老城厢最苦涩的一道“风景線”。他写道:以后,只要有抽水马桶,住什么房子都行。游客眼光多猎奇,要的是见所未见。住家局促无奈,困顿厌恶的心思,脚头散漫的观光客,大概是很少能够真切体会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有部门调查:上海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为缺房户;市民中多有拿公共过道作厨房的,相当多住户用马桶。1991年,被称为“民心工程”的危棚简屋改造工程在老城区铺开。十年后,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13平方米以上。

老城厢得到改造,报道得也很多。只是,如没有记错,老虎灶已被消灭了不止一次。而照片上北梅溪弄旁,居然这家顽强的老虎灶,尚未被“消灭”。行走男士手中拎的,是一只夜来“入厕”,正要去清洗的痰盂罐。纸面抒情易,民生改造难。书者笔下人事,若要冠以“第一”或“最后”的,都须小心。

猜你喜欢
梅溪痰盂观光客
刘静设计作品(二)
婷婷聊古诗
捏只可爱的哈士奇
看你怎么办
背包客有何特别之处?
闽清梅溪互通机电设计方案优化分析
环保痰盂
换痰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