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旺
基民集体无意识作用下的大量赎回迫使基金经理抛弃大盘蓝筹股票。同时由于大盘蓝筹股在指数中的比重过大,因此基民的赎回动作共同推动了股指的下跌幅度。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的结论,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有三个著名的特点,即短线操作、从众行为和处置效应。
过分自信自己的投资能力,是短线操作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投资者机构化时代,根据有关权威媒体的调查,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中国股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资者是亏损的,短线操作的失败,迫使部分投资者机构化,即通过申购公募基金、集合理财产品等间接进入股市。
另外一些投资者开始成为从众行为的执行者,即听从机构、权威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思路,放弃以前过分自信的短线行为,这当然是好事情,因为有权威为自己提供操作思路和建议,但是物极必反,过分依赖权威(无论是名人、名嘴还是高官言论),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必然成为无意识投资行为者,一旦风吹草动,必然形成一股极大的市场力量。
西方资本市场比中国建设得早,运行得好,当然也确实产生了一批“天才”投资者,因此成为中国股民心中的“股神”,如索罗斯、罗杰斯等。他们的言论和市场行为因为有股市“粉丝”的跟踪和参与,导致了一股非政府组织的市场力量。由于中国股民对“股神”的非理性的迷信,集体无意识下的市场行为导致市场后果极度荒谬。
2007年1月下旬罗杰斯暗示中国股市出现泡沫,认为不适合买入A股。加上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加上指数在3000点附近处于心理敏感关口,罗杰斯的A股泡沫论,给市场心理造成较大压力,沪深股市在1月25日大幅杀跌,一批被罗杰斯定义为不成熟的新股民被套。
与罗杰斯的言论遥相呼应的是在2007年头1个月里,摩根士丹利、汇丰、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外资投行相继发布研究报告,提示中国股市存在泡沫风险。1月25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表示,他认为中国A股市场已经出现泡沫,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A股整体价格“已经太贵”。
过分迷信海外的权威,放弃自己独立思考,股民们立即要从市场下车,结果造成行情的极大波动,股民们的热情从“癫狂”转向“恐慌”,并扩散到机构投资者身上,即基金持有人开始大量赎回,从而出现半年以来少见的净赎回现象,这一赎回行为“挟持”了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只得抛出千辛万苦选择出的好股票,以满足持有人的赎回要求。
这个过程我们还要注意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QFII价值投资宣扬的深入人心,基金持有的股票按价值论都必然是有“价值”的,由于中国股市结构的特殊性和散户机构化后的流动性要求,导致了大盘蓝筹股成为所有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压箱底”的“价值型”股票,在基民集体无意识作用下的大量赎回迫使基金经理抛弃大盘蓝筹股票。同时由于大盘蓝筹股在指数中的比重过大,因此基民的赎回动作共同推动了股指的下跌幅度。
这种集体以洋人观点为操作指南的行为,实际结果是投资者的行为为洋人所指挥,在大批蓝筹股折价下跌的时候,洋人的资本可以大量通过各种渠道渗入进来,买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便宜货。不过这一过程已经为市场修正,原因是中国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着,静止的观点看市盈率等指標来观察中国股市可能会有很大失误。
罗杰斯一离开中国就开始修正自己的观点,但中国的投资者却为其泡沫论“高价买单”,这一学费的付出,可能会使投资者清醒:洋人的观点未必都正确,只有破除迷信,才能解放思想;即使价值投资,也要结合中国市场的真正的特点,才能建立自己的价值投资哲学,否则集体无意识地迷信权威只能导致集体的投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