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业良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4月份已达到宏观调控的警戒线3%,5月份为3.4%,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9%。5月份的CPI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农村涨幅超过城市,其中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3.9%;(二)食品涨幅为8.3%,明显大于非食品类商品1%的涨幅,成为拉动CPI上扬的最大因素;(三)消费品涨幅为3.9%,大于服务项目1.7%的涨幅。
在食品类价格中,鸡蛋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6.5%,油脂上涨21.4%,粮食上涨5.9%,调味品上涨4.1%。而水产品、鲜菜、鲜果价格则有所下降,鲜果价格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1.2%。与此同时,非食品类商品上涨幅度有限,比如烟草上涨0.8%,酒类上涨3.4%,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价格上涨6.5%,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2.4%,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7.2%。市区交通费上涨2.1%,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8%,租房价格上涨3.4%。
自去年年底以来,我国粮价上涨的影响范围开始扩展到食品类消费价格,受世界粮食减产和生物燃料需求增加双重推动,2007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攀升,消费者面临新一轮食品价格高企时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农作物前景展望及粮食形势》报告预测,2007年全球谷物生产将达到创纪录的20.95亿吨,比去年增长4.8%。但由于今年谷物产量的增加不足以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谷物的价格将继2006年上涨之后,继续维持上扬态势。
美国研究机构Bernstein的相关指数预测今年的食品商品价格将上涨21%。该指数追踪食品公司使用的小麦、大麦、牛奶、可可和食用油等农业原材料。此数据将是该指数创立近十年来最大的涨幅。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南美等粮食出产地纷纷从今年开始提高了粮食出口价格;亚洲进口小麦的价格自去年9月以来已上扬了约20%。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还指出,当前谷物库存量为20多年来最低水平,再加上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主要原料玉米的需求,造成了这次全球粮食价格的全线上涨。
食品价格上升将会推动通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在其消费价格指数(CPI)中所占权重高达40%以上。未来18个月的食品价格上涨可能给部分贫穷国家造成居民日常生活困境,并且粮食价格高企还会引发就业者增加薪资的要求。但是,中国食品价格仍然不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目前中国粮食的供给能力依然过剩。虽然存在周期性的价格波动,同时也存在着某些结构性问题,但总体上看,我国的粮食和食品价格应当说仍然处于正常和可控的区间,近期不会发生普遍的价格飙升。
根据目前相关数据,笔者预计6月份CPI有可能接近4%,而2007下半年的CPI水平可能在5%上下徘徊。笔者认为,目前取消利息税或许是最佳时机,如果每次加息幅度仅为25个基点,今年之内可能仍然需要微调两三次,而取消利息税就相当于一次性提高了60个基点。
有人担忧:开始凸现的通胀压力可能会给正在复苏的“犟牛”股市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削弱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造成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在笔者看来,这种担忧没有必要,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态势来看,通胀的压力并不算大,目前仍在3.6%左右,除非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有明显上升,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给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今后5年内,36个中心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平均年增长率不会低于6%,仍然高于通胀水平。
此外,适度的通货膨胀不但不是一种危害,反而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我们不能缺乏理性地要求自己的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而我们日常消费的各种食品、副食品、服务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价格都不上涨。如果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势头,我们将会再度面临通货紧缩的困境。
眼下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依然存在,但高增长低通胀的势头不会发生逆转,投资品价格也不会迅速蔓延到消费品价格领域,短期内中国不会遭受恶性通货膨胀的危害。有人担忧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能使得不同的收入阶层在抵御可能的通货膨胀风险时处于明显不同的境地,比如说,猪肉、粮食和副食品涨价对于高收入阶层影响甚微,而对低收入阶层则形成较大的压力。对此,目前中央政府正在研究考虑采取相关措施,对于可能遭受较大影响的阶层和群体予以政府专项补贴。随着政府调控措施和相关补救措施的出台,后续生产和供给的能力已经得到保障。目前已有17个中心城市的猪肉价格明显下降,因此笔者相信,暂时的消费品价格猛涨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危害。
笔者再次强调: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潜在威胁并非通胀,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资本投资收益回报率普遍下降,单位产出能耗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真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及与要素投入相对比的产出效率,中国经济才能持久和稳定地增长。(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