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这一场水里水外的事

2007-05-30 10:48
南风窗 2007年15期
关键词:丹江口调水干渠

石 破

2007年7月8日,上午10点,郑州西北30公里外的焦作市温县黄河北岸,一场仪式正在河滩上举行,穿黄工程的盾构掘进开始动工了。

穿黄工程用的两台盾构机,是德国制造的,全国只有两台,每台一亿元人民币。盾构机从黄河北岸的竖井下去,在河床底下三四十米深处,每天往南掘进十几米。它就像一台电动剃须刀,巨大的刀片在前面掘进,刮下泥沙,通过竖井输送出来。“随着盾构机身上的‘黄河号三个字逐渐没入隧洞,人群里发出一阵阵‘进去了,进去了的庆贺声……”一家水利媒体记者兴奋地写道。

7月9日,河南省省长李成玉也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和温县穿黄工程施工现场,察看工程进度。据该项工程建设的权威人士透露,全部开工准备其实早就做好了,业主等着中央电视台来现场直播。但央视6月份一直忙于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拖来拖去,就拖到了7月8日。

权威人士透露,穿黄掘进的风险很大,如果盾构机到底下不转了怎么办?刀片被孤石或古树卡住了怎么办?隧洞渗水坍塌了怎么办?地下几十米的压力很大,一旦封不住,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为了保证现场直播万无一失,7月8日开工前,施工单位已经把盾构机提前钻进去,调试好了。

穿黄,咽喉工程

南水北调的中线总干渠看起来挺长,1400多公里,但绝大部分修的都是明渠,直白说就叫“挖河”。毛泽东时代大修水利,农民们年年都挖河,没什么稀奇的,真正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大的,一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二是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顾名思义,是总干渠要穿越黄河。从地理位置上说,穿黄是咽喉,从技术难度上说也是咽喉。干渠要穿过宽阔的黄河河床,还要对黄河河势影响最小,要保证100年不渗漏、不坍塌,不怕地震,不怕洪水凌汛等,一年四季水流平稳、通畅,如果黄河是一条规规矩矩、清清白白的河,这也不难做到。但黄河是一条万年古河,河面上浊浪翻滚,河床下沉淀着数不清的古木孤石,而且从小浪底以下,黄河就变成了游荡型的河流,即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

黄河的河势在郑州附近变化尤为剧烈,它为穿黄工程带来两个难题:一是选址在哪里,才能够相对稳定,不至于等你辛苦建好“穿黄工程”,黄河却跑一边儿玩去了?二是修建什么样的穿黄设施,才能从安全性、经济性、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占优?

先说第二项。关于穿黄设施,长江委设计院和黄委会设计院各拿了一套方案。黄委会设计院的方案是“渡槽”,一槽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且还“可以为郑州增添亮丽的标志性景观”。2003年,河南省政府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报告,建议选用“渡槽”方案。

但一年后,水利部组织的院士、专家们相中的却是长江委设计院设计的“隧洞”方案,这让黄委会设计院的专家们有些难堪。盖因黄委会设计院常年研究黄河,不仅对黄河河势了如指掌,对水利工程对黄河的影响研究经验也更丰富,有人笑曰:“在黄河里建的工程,黄委会设计院的方案都没能通过,他们自己都感到很没面子。”

“隧洞”方案的优势,据长江委设计院院长钮新强介绍说,从技术角度讲,穿黄工程用的盾构技术较为成熟,从经济性考虑,地下方案所需要投资也相对少一些。另外,隧洞从河底穿越,对黄河河势的影响也最小,本身受凌汛、风化风湿、气温变化等影响也较小。万一发生地震,建筑物越高,越容易受影响,而隧洞在地下对

走出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的办公室,站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喷涌而出的泄洪巨流前,耳听得穿黄工程施工现场的隆隆机器声,记者的脚步踏在中线工程的关键点上,并深入工程背后地方省份的利益考量之中。抗震是有利的。

但钮新强强调说:“我们两个设计院实际上是一个共同的团队,具体分工上有所侧重,长江设计院侧重隧道,黄委会设计院侧重渡桥。两个方案有一个技术经济结论之后,两个单位一起进行技术论证,最后的论证报告是两家共同完成的。”

而对于穿黄工程的选址,根据工程的总体布署,总干渠只能在邙山头至汜水河一带二三十公里范围内穿越黄河。在这个范围内,勘探人员钻了600多个洞,还钻出来一段千年古木,最后选定在郑州以西约30公里处,孤柏山湾李村附近,在黄河地下23米至32米处开掘隧洞。

“穿黄隧洞”简单地说,就是在黄河底下23米以下处,打两个直径7米、长4公里多的通道。如此规模的隧洞,国内外很多地方都修建过,但那都是过车的,而这却是过水的,十几米水头的高压水穿越而过,每秒钟最少要通过265立方米水量,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

长江委设计院院长钮新强说,接下来,在盾构穿越黄河的整个过程中,可能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点。整个穿黄工程预计2010年完工。

河南的动静

河南省上下盼南水北调盼得最久,也最热烈。跟位于武汉的长江委一样,位于郑州的黄委会也已研究了几十年的“南水北调”。最早引发“南水北调”构想的那句“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就是毛泽东在1952年视察黄河时说的。河南省水利厅有位老厅长,在任上经常接待从北京来河南考察南水北调的人马,有一天,他叹息说“来考察南水北调的人,喝我们的酒都喝多少缸了,南水北调还不见影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开,河南省从政府到老百姓,都踊跃支持,一来河南是个缺水的省份,像新乡市的人均水资源只有308立方米,为全国水平的1/7,南水北调对新乡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每年能带来4亿立方米的优质水。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名义上是河南与湖北共有,实际上河南用得很少。

中线工程名义上是“调水进京”,实际上,河南才是受水面积最大的省。中线工程一开,河南省一口气要开39处口门,划了42座受水城市,连离总干渠很远的周口、漯河等城市也划上了。从陶岔到北京的总干渠全长1277公里,河南境内就占了731公里;中线一期调水量95亿立方米,北京只用10亿立方米,而河南要用37.69亿立方米。

同时,这也是一个宝贵的引资机会。中线一期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在河南省内的投资就达670亿元。河南境内最先开工的安阳段,总投资21亿元,工期3年,根据安阳水利局局长江子蔚的计算:每年将拉动GDP增加约6.3亿元,拉动一般财政预算增加3700万元,税收增加7700多万元。安阳段总干渠建设需要钢筋28万多吨,水泥35万吨,石材130万吨,工程每年可供近2万人就业……

新乡段长77.7公里,在河南境内是最长的一段,预计投资超过60亿元。就是当地领导出去招商引资,也很难引来这么大的项目。无怪乎新乡段开工建设动员大会之际,新乡市大街小巷飘扬着“支持南水北调工程,促进新乡经济发展”、“搞好

南水北调工程,加快中原崛起步伐”的标语,警车跑到高速路口迎接会议代表。会议组织者请来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副主任、中线局的局长、河南省委副书记和副省长等贵宾。大会开始前,豫剧女演员在小乐队伴奏下,演唱了歌曲《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而总干渠郑州段的投资将达102亿元。穿黄工程概算投资31.37亿元,用一位桥梁专家的话说,一个穿黄工程的投资,就超过目前整个黄河上所有大桥的投资总和了。

湖北的考量

南水北调中线的引水方案本来有两个,一是从长江引水,二是从丹江口引水。湖北省政府积极支持从丹江口引水。汉江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支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以下为中下游。南水北调引了丹江口的水,对汉江中下游流域会有诸多不利,为什么湖北省还如此积极呢?

汉江的脾气是陡涨陡落,历史上三年两溃,是长江支流中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所以解放后政府即修建了丹江口大坝,加上兴建杜家台等分蓄洪区,综合运用才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

2005年10月,汉江流域发生1983年以来的最大秋汛,杜家台不得不分洪,转移3万民众。分洪区运用一次,国家要花上亿甚至几十、上百亿,农民地也淹了,家也要搬走,等洪水落了再搬回来。虽然有国家补贴,也沾不了多少光。而且,因为始终有洪水威胁,整个汉江中下游地区不敢建工厂,搞建设,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所占比重仅为40%,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中线北段,明年4月向北京供水

南水北调中线的最初规划是,丹江口一湾清水2008年北京。2006年8月,黄委会主任李国英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估计在2008年,中线调水进入北京不成问题。50天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举行了“加快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动员会”,会议透露:中线总干渠预计到20lO年才能全线建成供水,为确保2008奥运会的顺利开展和首都供水安全,国务院领导要求对北京市应急供水的几个方案进行再论证。国家发改委在反复比较了小浪底、万家寨调水等方案的基础上,认为加快建设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是最现实的,因此,本次会议正式明确京石段工程2007年底建设完成,先期利用河北省4座水库,实现2008年向北京应急供水的目标。

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在动员会上说,河北是南水北调受水区七省市中最为缺水的省份,“雀我省自身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我们还要作出新的贡献”。因此,省里多次建议中央通过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对河北给予投资倾斜,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

据最新消息,京石段工程预计将在2008年3月完工,4月具备通水条件。届时北京将从河北4座水库调水3~4亿立方米.承担北京市10%的供水任务。

中线总干渠离水源地最远的一段最早建成,并且穷帮穷地供起水来,颇有些“两棵苦瓜一根藤,穷不帮穷谁照应”的意味。预计2010年中线总干渠全线通水后,京石段还将通过西黑山口门连接天津干渠向天津市分水;向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衡水等城市供水。

其实,1958年丹江口大坝兴建时,设计蓄水位就是现在要达到的170米。只是由于3年自然灾害,国家钱紧,只建到157米就停下了。如今大坝桩基还在,正在加高的水库大坝,即是在此桩基上继续往上砌。

那么,不靠南水北调,湖北省自己加高丹江口大坝行不行呢?该省一位水利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光大坝加高也没什么,顶多20多个亿,但丹江口大坝加高须移民32.8万人,移民费用至少是240亿,这些移民中有一半是河南人,湖北省的财政自然顾虑重重。

所以,2003年11月以来,湖北省政府专门向中央行文,支持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米高程加高,省调水办等部门将力争“170方案”摆在各项工作之首。在此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向国家提出调水之后的补偿问题,但是由于担心影响“170方案”上马,很快又不提了。最后,经过一年论证,国家确定按“170方案”加高丹江口大坝,湖北省调水办在有关材料里写道:“这标志着我省根本利益得到了维护,我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加坝调水方案是历届省委、省政府艰苦努力的结果,确实来之不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湖北省的直接影响,是丹江口库区的淹没损失和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的水量损失。

中线水源公司总工程师张小厅告诉记者:汉江的水本身消耗不大,94%都从汉口进入了长江,长江也不缺汉江这点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总库容可以达到339个亿,南水北调只用95个亿,影响不算大。

丹江口库区85%以上面积为山丘区,坡陡沟深,1958年,丹江口水库建设时,采用的是“靠后移民”的形式,山民们越移越往深山去,毁林开荒,破坏植被,自身生活也更贫苦。此次丹江口大坝加高,政府采取“开发式移民”方式,把部分农民移到经济发达的地方,或利用国家移民资金在山区改造山地,移民的生产生活将一并得到妥善安置。

张小厅告诉记者,丹江口市政府也非常支持,一来工程能为丹江口市带来资金等好处,二来这项工程迟早要上马,一天不上马,当地就不能搞建设,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库区百姓连新房也不能盖。工程上马了,国家给补偿,对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好处。

丹江口是个小小的县级市,市区十来万人口,不通火车。一个本地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南水北调的好处,可能就是有利于我们招商引资吧。丹江口位置太偏,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里,现在一搞南水北调,知名度大大提升,都有人叫我们‘水都了。”

根据丹江口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不利影响,湖北省向国家提出了四项治理工程方案。国家有关部门领导曾表示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按69亿元包干,但湖北省不干,积极向中央反映。后国家明确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纳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整体可研,总投资80亿元。丹江口库区的征地移民安置标准,经湖北省“反复向国家有关部门说明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移民的特殊性”,也由原来的10倍提高到了16倍。

湖北省调水办在有关材料中说:“我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地位十分重要但又非常特殊,自身利益往往容易被忽视……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多、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特点,我省在立足当前,争取现实利益的同时,还着眼长远,深入研究调水对我省的长远影响,为适时提出新的要求做了—定准备。”

猜你喜欢
丹江口调水干渠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丹江口柑橘价格“破纪录”啦
超声波流量计在兰干渠上的应用
东河塘干渠防渗改扩建工程设计
舌尖上的丹江口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