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
我,今年11岁。由于爸爸和妈妈这两只“原始股”的结合,我这只“潜力股”在1996年正式“挂牌上市”了。我一“上市”,就被家人争相“炒作”,我也因此养成了自以为是的坏习惯。6岁时,爸爸、妈妈这两大“股东”把我送进新的“投资环境”(幼儿园)。小班结束时,我身上的“投资泡沫”基本上被“证监会主席”——幼儿园老师给挤没了。刚上中班,妈妈就投巨资,让我与英语“重组”。可惜的是,我对英语实在没有兴趣,一年以后就把它“PT处理”了。妈妈不得不同意,英语从我这里“退市”。
一年级下半学期,妈妈重新发现了我的“投资价值”,给我买了很多书。我开始借着“股评”(字典)读“大盘”(书),并因此被评为“博览群书”奖,也算是收了根不小的“阳线”吧!到二年级时,妈妈的“监管”力度不够,一度“失控”,我的学习成绩几次“探底”。这次“利空”让我第一次收了一条“大阴线”。于是,我认真查找“违规行为”,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买盘”,坏的习惯索性“停盘”,争取做一匹“黑马”。通过努力,成绩终于有所“反弹”,成为了一只“蓝筹股”。
我除了看“大盘”(课外书),偶尔也做“收盘作业”(投稿)。国家政策就是好,给我们小学生减负,这可是“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一出台,“大盘”就“单边下跌”。争取8年以后,我这只被爸妈“基金重仓”持有的“潜力股”能与“北大”、“清华”成交。
(来源:《浙江青年时报》2007年5月13日版)
编后语:这是对父亲的“褒”还是“贬”无以定论,但我总有些许酸楚,如果这是划时代的“聪慧”和我们对子女的要求, 那我情愿回到:去上课时,“老师好!”回到家时,“爸爸,我回来了!”的真实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