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阳
《论语·宪问》中有一句孔子的名言:“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其意思非常好理解。孔子还说道,这是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而我都未能做到。近日,一位大学女教授、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大师”在讲述这个问题时,举了个例子。听了不禁让人赫然。
她说,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日本江户时期,有一个著名茶师,遵主人之嘱扮成武士随同去京城办事,到了京城一个浪人向茶师挑衅比剑,茶师见躲不过去,就先去一家著名武馆,向大武师求教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大武师并未告诉他如何去死,而是先让他泡一遍茶。茶师心想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泡茶了,一定要做得用心。于是从烧水、洗茶到滤茶,样样做得从容而精心。大武师品了品茶说,你已经不必死了。因为不用我教你什么,你只要记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
茶师面对浪人作比剑的准备。他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地放在旁边,再解开外衣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结果浪人越看越紧张,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有多深。等到茶师拔出剑来,浪人扑通就给茶师跪下了,说,请你饶命,你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武功的人。故事至此结束,女“大师”感叹道:“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
听到这里我差点晕了过去,我暗自庆幸我的孩子没有跟我一起看这个节目,否则,在其人生遇险的时候因受此教诲必死无疑。就算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只能庆幸那个茶师遇到的是一个愚蠢且无能的浪人,若他遇到的哪怕是《水浒传》中牛二那样的泼皮,那个茶师的命就完了,须知,既然是敢无端寻衅的人,又有几个是懂得敬畏的呢?再者,如果那个浪人曾读过一点书,也懂得孔子“勇者不惧”的道理——你再从容气定、神闲自若我也不怕,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就是要与你一决高下,先过三招再说,那么这个茶师命也完了。所以,我们不能侥幸以后遇到的带着武器的无赖都是茶师所遇到的那样的浪人,这种概率连千分之一都没有。所以我以为,当知道自己一点武功都没有的时候,遇人挑衅千万别逞勇,还是想点别的办法,比如设法逃脱、大声呼救或拨打110。
勇,是人意志品德的一种,意志品德的力量再强大,也不会超越客观规律。如果我们对人的意志品德要求超出了客观规律,那么就难免大祸临头,其意志品德的力量显得脆如薄饼。前两年有家学生刊物就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生看见马路上有一枚硬币,发现汽车就要向硬币压来,小学生立马冲到马路中央去拾硬币,因为硬币上有咱们的国徽。这个故事刊发后立即遭到无数家长和读者的痛斥——难道人的生命不比一枚硬币上的国徽更重要吗?这就是意志品德与客观规律的较量,也是道德与人伦的较量。毫无疑问,道德再伟大,意志再重要,也不能与人性和客观规律相牴牾。换言之,过于强调人的意志品德而无视人的生命,那就是悖天性、反人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即便上述故事道理成立,那么以此来诠释孔子这句话也显得文不对题,孔子说“勇者不惧”,这个“勇”既含有勇气之意,也包含勇士之意,如果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在遇到一个手持钢刀的汉子时,相信孔子只会令其紧急避险,而绝不会与之叫板。要知道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学什么?当然是学本事学武德了,他绝不把武功看作是“身外之物”。像茶师这样一点武功都没有的人,孔子是不会让其逞勇的。
原载2007年2月7日《教师报·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