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冰 刘 韵
李银河并不否认这是一个"李银河时代的王小波"。
早在去年3月,批评家李美皆就在《文学自由谈》上尖锐指出:
"王小波在自己的时代很寂寞,在李银河的时代却又有点过于繁荣,他的身后繁华几乎和生前寂寞同样不正常。李银河的炒作更加证明了王小波不是一种文学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王小波是一个拙于面对媒体的人,而李银河恰恰在媒体面前风云叱咤、大放异彩。不得不承认,李银河在炒作方面天分奇高,很懂得利用现代传媒手段。
"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卖点,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商业附庸。当年作品发布出去仍然关在屋子里执著地写的那个王小波的身影是那么重,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王小波的身影又是多么轻!王小波是否正在经历着失重的痛苦?又是谁使王小波失去了重量?"
李银河并不否认这是一个"李银河时代的王小波"。问题是,面对一个已经失语的作家,作为妻子的她有没有说话的权利、行动的自由?如果这个社会足够宽容,答案也许就是肯定的。
王小波一直强调,他小说里的真正主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生活于李银河而言,的确充满了黑色幽默---
她宣讲了十年的性观念,直到今日还不能见容于某些人,以至于仍然有人将新锐人物的大奖颁给她。
《爱你就像爱生命》的情书出版被视作一种背叛,重走小波路的纪念活动更被视作滑稽的荒诞剧。
当主流的文学批评家面对王小波集体失语时,更多的人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她。不可否认,她对王小波的推崇,有着妻子对亡夫的偏爱,有着伯乐对千里马的溢美之辞,但在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别人的腰部我不疼"的社会里,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做个痛快的骂客。
王小波还没有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就走了,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不会再回来了。与其说是李银河时代的王小波,不如说是大众狂欢时代的王小波---怀念者、追随者、棒喝者一同塑造的小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