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节”为何被“洋节”PK?

2007-04-29 00:03马婧婧
心理与健康 2007年1期
关键词:洋节时代感情人节

马婧婧

2006年,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正月十五只隔一天,环顾四周,俨然“情”浓一片,而“年味”黯然失色。春节的降温使得许多商家的“春节算盘”也拨不响了,有老板戏称:真是家人不敌情人,亲情给爱情让路。怎么西方的“情人节”一来,我们的“年味”就显得那么脆弱无力了呢?

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开始走下坡路,而洋节日益火爆,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其实,无论是“土节”还是“洋节”,最终都成了购物节、吃喝节,自然推波助澜的还是精明的商家。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被掏掉内核(民族文化)的“空壳”。

其实,中国人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总体上并不缺节,真正缺少的是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传统的节日太过死板,要求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缺乏娱乐的元素,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而“洋节”之所以流行很快,实际上就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更多的轻松和快乐,时代感很强,成了现代生活的调剂。中国的节日更多的重视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团聚,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注重社会关系的交际、交往和交流。春节等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是却很少有人研究消费心理,少有人研究娱乐形式的时代性,更难得潜心地把中国丰富、独特的珍贵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其转化为世界文化消费的商品。“洋节”的历史大多不很长,在社会形态上更适合现代人的观念。比如年轻人的爱情的表达,情人节就在某种形式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还有,我们的传统节日同农业社会的产业紧密相连,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且由于挖掘不够和载体单一,缺少让人放松的东西,自然难以让人特别是年轻人喜爱。而“洋节”因没有固定模式且经“本土化”改造后,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满足了人们放松和释放情绪的心理需求。

当春节碰上情人节,折射的话题是多方位的。对待传统的节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怎么过?在过节形式上,传统节日完全可以多种多样,保持特色,增加时代感,比如春节放鞭炮,就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毕竟一年一次的鞭炮燃放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端午节除了划龙舟,完全可以创造水上活动的概念,让百姓能够参与和体验。我们重视春节,但不仅仅是回家吃饭、尊卑老幼的那种,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东西,但更需要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的东西。

把中国的欢乐洒向世界,而对“洋节”也不必看成是洪水猛兽,类似父亲节、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的不足。建设“节日文化”需要方方面面的长久努力。

猜你喜欢
洋节时代感情人节
每天都是情人节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偶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中国建筑的传统化和时代感
跟踪导练(五)(4)
小小情人节
与时俱进 创新载体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活动实效
反思洋节热加快大连城市节日文化建设
情人节的悠长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