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催云帆 破浪正有时

2007-04-23 16:27蒋新生孙蕴怡
人民教育 2007年19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校园学校

蒋新生 孙蕴怡

“和谐是发展的基础,家和才能万事兴,一个家庭的发展尚且需要和睦,学校的发展更是如此。”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附设初级中学校长曹沐斌如是说。

近几年来,姜堰二附中着力构建和谐校园,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追求,从而使学校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因此为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

民主是开启和谐校园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曹沐斌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决策民主,要通过汲取教职工的智慧,使学校的每一项决策都能代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广大教职工的利益。

前两年,二附中语数教师紧缺,学校从鼓励语数教师超工作量的角度出发作出了一项规定:任教两班数学或语文的老师每月的工作量奖为400元。当时任教两班英语的老师每月的工作量奖只有120元。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英语老师工作量的计算和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学校领导班子没有简单地作决定,而是先研究提出了一个方案,交教代会讨论,在充分听取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后,校领导再一次将英语老师工作量与数学、语文学科老师工作量进行比较,对方案予以进一步调整,最后确定:任教两班英语、数学或语文的老师的工作量奖都为每月400元。

“在二附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是一人说了算的”,教师们都这样说。正因为如此,在二附中几乎没有一项决策不体现民心、民意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二附中推进校园民主的一个承诺。学校不仅实行民主化决策,就连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结果,也予以公开,做到了公开决策于前,教师、学生和社会监督決策于后。定期召开教代会,学校的各项大事,诸如学校搬迁、更名、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大型教学设备的购置都要经教代会讨论。此外,学校还主动接受上级监督。基建项目和大宗物品如学生的校服、生活用品的采购,都主动邀请教育局纪委、财审科、基建科有关负责同志参与招标过程。这项制度保证了学校权力的合理运用。

在实行校园民主的过程中,二附中特别注意让广大教职工拥有学校发展的知情权。学校坚持每周出一期简报,定时开播校园电视,定期公开党务、校务、财务,及时向师生通报学校工作;他们通过工会、团委、妇工委作为纽带,组织教师参与学校热点、难点工作的讨论,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学校一直坚持公示制,选先提干包括评选优秀学生都进行公示。

“民主校园的重要标志就是要让教师拥有对校长工作的批评权。”曹沐斌把这个权力交给了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教师可通过学校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校长信箱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对校长和学校的意见,校长也通过这些方式来征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群众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批评;学校开辟专室、设立校长接待日向教师征求意见,同时还在网站上设立“鹿鸣论坛”,给教师以交流的自由天地。

学校要求领导干部与教师同室办公,以便随时倾听教师的声音,及时采纳他们的建议,和他们平等对话,疏导他们的思想障碍,消弭感情隔阂。“宽容别人就等于宽容自己”、“理解万岁”已成为二附中人合作共事的准则。

营造校园民主氛围,二附中强调一个“情”字,对于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学校都是尽可能地给予满足。教师及其家人生病了,校级干部、工会及妇代会及时上门慰问;老师子女考上大学,学校出面给予一定的奖励;老师子女上学就业有困难,学校千方百计帮助解决;老师有思想疙瘩,学校及时疏通。

心灵与心灵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结果是调动起了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于是和谐校园之门就这样被民主这把钥匙开启了。

和谐就是让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

有人认为,和谐的近义词是和气,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二附中对和谐的解释是:和谐,就是要能在祥和的氛围中体现出对人的能力的肯定,就是要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在二附中,竞争无处不在,但又都是在有序、祥和的氛围中进行的。

曹沐斌经常对教师们说:“学校发展取决于群体的共同努力,每位教师的工作在学校大局的坐标系上仅是一个点,只有人人都发出耀眼光彩,才能使点、线、面交相生辉,铸造出学校的品牌。”

为推动校内有序合作竞争,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工作能力,二附中要求教师要坚持研究同伴,注意了解他人的长处,注意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把群体中每个人的能力都发挥到极致。

每年教师的课务、职务安排都要通过竞聘、民主评议上岗,在竞聘考核过程中,竞聘者要当众汇报工作,提出对今后工作的设想和承诺,谁行谁不行令人一听便知。

这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规律在二附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上”还是“下”,大家的心情都是舒畅的,只是“上”者更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压力,“下”者更增添了动力。在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原则下,一批优秀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

“个体劳动,整体效益”是二附中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也是二附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学校规定以部门为考核单位,首先把一个部门放到大环境中去考核,看其在全市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考核个人的业绩。比如,对教研组长的考核,并不是首先要求他所任教的学科特别出色,而是首先要求他所带领的教研组要出色,个人成绩再好,如果整体成绩不理想,都被视为没有完成工作目标。

张老师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有一年,他所任教的学科取得了名列全市前茅的好成绩,可最后他所获得的奖励还没有任教其他学科的一般教师高,原因就是他所在的学科组总体成绩不理想。这种“强化整体、弱化个体”的考核方式从导向上就要求教师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因此,在二附中老师的教案、资料都在桌子上、电脑上公开,老师之间可以推门听课,所有资源大家共同分享;备课组、教研组听课评课,大家都推心置腹、真心诚意,不一味地说好话。

师徒结对,也是采取这种考核办法。钱老师与小高老师是师徒关系,作为徒弟的小高老师在考核中超过了师傅钱老师,师傅仍非常高兴,只有师徒双方同时取得好成绩在考评中才视为优秀。这一对师徒敞开课堂,互相取长补短,后来双双都取得了好成绩。为追求“整体效益”和“整体成功”,大家必然要从竞争走向合作。在二附中“共享、开放、合作”成为人际关系的主旋律。

和谐校园的标志是教师拥有归宿感

在二附中有个特别的现象,就是从没有教师跳槽。二附中的领导认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教师有职业归宿感和事业成就感;和谐校园就应该是教师能够快乐成长的乐园。可能这就是二附中无人跳槽的原因。

2006年9月,对青年教师石建华来说,可谓是一段终身难忘的日子。他继上一年度参加泰州市青年教师数学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后,再度站到泰州市青年教师数学教学大赛的领奖台上捧回了一等奖。没有几天,在江苏省青年数学教师教学竞赛中又荣获江苏省一等奖。“并不是机会特别垂青于我,主要是得益于我能有幸学习、工作、生活在二附中,这是一方能使每个人都有所成就的乐土。”谈起往事,石老师还免不了有点激动。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个体成功也就没有学校工作的整体成功。为了让每个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所成就,二附中领导可说是煞费苦心。针对学校青年教师较多的现状,学校把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概括为“一抓二促三推”。

“一抓”,即抓学习反思。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二附中采取的思路是思想、业务一齐抓。有位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不久,虽有满腔热情,但由于缺乏经验,常常感到焦虑不安、无所适从。马元洗副校长与其结成师徒对子,一有机会就带他外出学习,课余两人常常聊天沟通,促使青年教师进行反思。一段时间下来,青年教师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变得得心应手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归宿感和事业成就感的源泉。二附中要求所有青年教师都必须参加校内的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事后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写随笔;教材培训、业务进修等活动,学校也尽可能安排青年教师参加,让他们能时时站在教改的前列;组织青年教师外出观摩公开课、示范课以及比赛课,回来后一定要写一份能联系实际反思的心得体会;上一堂能体现学习所得的汇报课,从而克服了部分教师“想想很感动,就是不愿动”的惰性。

“二促”,即促专业发展。二附中的领导认为,把住了青年教师就把住了学校的未来。对青年教师的学历进修、业务培训,学校都大力支持,同时规定青年教师每人至少订阅两种以上的专业杂志,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参与专业论坛的研讨。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新蕾杯”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为他们脱颖而出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对各类教学比赛,学校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获奖;另一方面强调“成功与失败既是个人行为,也反映了教研组的水平”。以此把压力传递给团队中每一位成员,实现共同的成长。因此,一堂成功的课在出台之前要经过多次打“磨”,“多人磨一剑”,既“磨”出当事者“脱胎换骨”的变化,也“磨”出参与者的专业进步、理念提升和教学智慧。正如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吴曙红老师所说:“证书上虽然写的是我的名字,背后却凝聚着全体教师的心血。”

“三推”,即推向教改前沿。二附中的领导者认为,教师发展的关键靠自己。教师必须正视自身的价值,善于发掘自身潜力,在实践和反思中超越自我。为了使教师获得更大的发展,学校一方面鼓励敦促他们参加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把他们推向课改的前沿,让教师自我引领,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将青年教师推向前台,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其他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和谐的校园更要有一种“熔百家之长于一炉”的气量。二附中除了派出多人学习、吸纳兄弟学校不同风格的教育教学经验外,还积极倡导校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氛围。他们提出“一组一品牌,一科一特色”的高位发展思路,让学校成为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海洋。學校从教学常规抓起,要求每位教师的每一篇教案中既要有自己的见解,又要能体现集体的智慧。还通过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将这一发展思路落到实处,促使青年教师在迅速胜任本年级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二附中的教师们快乐地成长着。近两年来,全校教师在市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的各类论文560余篇,其中省级奖200多篇,市级奖200多篇。在各类教学大赛中先后有68人次获省、市级奖,在国家级、省级课件比赛中40多人次获奖。

和谐校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发展

二附中人深知,每一个学生个体对教师而言可能只是几十分之一,可对家长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和谐校园的最终归宿应体现在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附中的育人理念是“未成才先成人”,对此,钱老师的体会尤为深刻。几年前,一次上辅导课时,任初三(1)班班主任的钱老师在教室的行间巡视,发现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女生脚下有一张胶带纸,他随即捡起来,放在她的桌上,想让她放回自己的塑料垃圾袋里。可是,刚刚离开,此生竟用嘴轻轻一吹,胶带纸又重新回到地面上,还用脚把它移到前排同学的座位下。见此情景,钱老师先是一愣,随后他再次把那张胶带纸捡起来放在她的桌角上,她这时才红着脸把东西放在了自己的垃圾袋。下课后,钱老师询问此事,她却说自己是无意中把老师捡起的胶带纸碰掉的。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钱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的膨胀,这显然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相背离。钱老师把这件事汇报给了学校。

学校以此为契机,把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二附中的德育系列化。

学校根据年级特点,德育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一:以养成教育为主线,重点进行“诚实、守纪、勤奋、进取”的教育;初二:以品行教育为主线,重点进行“文明、笃行、乐学、奋进”的教育;初三:以理想教育为主线,重点进行“励志、勤勉、会学、创新”的教育。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重成人、重养成、重内化”的价值取向,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成长”的“三贴近”教育内容,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曹沐斌校长认为,好的德育并非刻意的规范,而是不经意中的点悟,是润物无声的滋养,是从外到内的持久的精神熏染。每年初一新生入学,学校就立即发给他们自编的《学生手册》,让他们明确日常行为道德规范。接着就先后组织开展“做文明城市使者”、“我为校园添绿色”、“我在义务劳动中”等十多个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学校注重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受教育。如轮流当值日班长,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反思,深刻领会做文明学生的必要性;学校用“细节决定成败”的若干个案,教育学生懂得行为文明与经济社会和国家尊严紧密相联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将道德规范逐步升华为道德信念,引导学生趋向崇高、美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二附中更注重追求“内化”的德育。他们认为,以往德育实效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了对学生的他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内化”作用。为此,他们有意识地通过“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帮助学生将道德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为。例如:他们在开展“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干旱、沙尘暴、洪涝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等录像片;再参观河横生态园、溱湖湿地公园,让学生“体验”保护环境的好处,借此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联系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和德行,使其形成恒久的德育成效。

曹校长认为,和谐的校园重要的是要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为此,学校发起“春蕾妈妈”行动,教师扮演代理家长角色,为学生排忧解难,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学生心理跟踪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形式多样的师生对话机制及学生心理咨询制度。“春蕾妈妈”们坚持以“情”为先导,以“爱”为桥梁,以“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还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让学有所长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二附中“转变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重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多年来,在二附中从没有一个后进生因受歧视而辍学。在二附中,从校长到教师,他们总是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将一个个后进生带进了阳光地带。

长风催云帆,破浪正有时。实践表明,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谐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可以坚信,扎根于“和谐”土壤中的姜堰二附中定能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校园学校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