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代表着国家的未来

2007-04-23 16:27刘群李帆
人民教育 2007年19期
关键词:新机制师范生免费

刘群 李帆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2002年11月召开十六大,到现在,弹指五年。

这五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期间教育事业所发生的变化,却极有可能影响到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以政府职能转型为大前提”,引领着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变,民生问题(包括教育)成为政府的首要责任。

———“以教育公平为主线”,奏响了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主旋律,相关的措施和政策,都围绕此制定。

这些变化,是未来中国教育事业的种子;等待我们的,必将是一个宏伟的明天!

数字中的欣喜

在十七大到来之际,本刊编辑部从过去的五年中,精心挑選出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数字,与读者一起共享五年间的欣喜与辉煌。

最扎实的数字:9590亿

2006年,我国教育投入总量达9590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4110亿元,平均年增幅接近16%。

教育投入的不断上行,蕴含着国家政策对“人”的关注,以及对“公平、民生幸福”等价值的承担。

从今年起,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全区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从原来的300元/年提高到了450元/年,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从400元/年提高到550元/年。而且,区里中小学生今后的体检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初中学生停车等费用也全部由政府“埋单”。

为普遍改善办学条件,拱墅区还开始了公建配套学校的建设,并进行大规模的旧校改建、扩建和内部装修工程,预计将投入1亿资金,力争在2010年前,让区内所有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校校舍焕然一新。

拱墅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的繁荣,教育已成为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如今已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和城市同步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这表明,经济增长的成果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所享有。

山东省济南市的一名普通环卫工人张军,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从今年秋季开学起,以前要由个人承担的200多元杂费改由政府出钱,这一政策让张军这样的低收入者喜上眉梢。

这是继今年春季开学,山东省全部免除76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后的又一重大举措: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免除全省170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所需资金由山东省政府对东、中、西部地区按40%、60%、80%的比例给予补助。同时,继续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据统计,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增量的70%用于义务教育。

发展教育,是当代国家的重任。我们相信,教育投入的增加,必将带来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将具有奠基的意义和深远的作用。

最沉甸甸的数字:1840亿

2006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与2002年全国财政预算内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相比,增加了850亿元,增幅高达85.9%。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办好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办好农村教育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

从此,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过去的“普九”转向了“农村教育”。

为了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2006年从西部农村开始,我国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计划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新机制带来的变化天翻地覆。

过去,河南省滑县史固村小学的老师们,只能在中秋节和春节各领一次工资。

如今,公共经费直接由结算中心拨付到学校账户,老师工资都能按时足额发放,而且保证逐年增加。

过去,河南省滑县城关镇第一中学的孩子们只能在露天站着吃饭。

现在,由于县财政每年给学校3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学校就用这笔钱改建了食堂,孩子们可以在宽敞的餐厅里、坐在板凳上安安稳稳地吃饭。

……

农村义务教育成为国家教育投入的重点,让多年来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也使统筹城乡发展、“共享一片蓝天”的理想得以逐步实现。

据了解,未来几年间,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仍将呈现增长的态势。拿2007年来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就比2006年增加了395亿元,达到了2235亿元。在“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还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最大快人心的数字:1.5亿

2007年,1.5亿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同时对其他家庭贫困的孩子还要提供免费的书本、住宿的生活保障补助。

许多孩子的命运,因此改变。

石春梅,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福龙乡中学一名普通学生。

由于家里穷,这个小女孩曾辍学到广东打工,在一家私营小店洗碗。小店旁边,就是一所学校。每当校园里传出读书声,石春梅就特别想念学校。一次,她听着读书声走了神,被老板娘骂,还挨了打……

“两免一补”的新政策,让石春梅重新回到了学校。

“因为新政策,我们学校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石春梅的班主任说。

新政策的实施,让农村孩子“上学难”成为历史。许多辍学生回到了学校,部分农民工的子女也纷纷返回老家读书。

有统计数字表明,在学龄人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小学招生数反而出现了回升。2006年,全国小学招生1729.36万人,比上年增加57.61万人,是连续3年下降以来的首次明显回升。招生人数增长主要体现在农村,比上年增加了67万人,而城市招生是下降的,减少9万人。

这是“穷人教育学”(温家宝总理语)的真实践行。

因为心怀群众,所以,“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因为国家的担当,所以要“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最令人惊喜的数字:1.2万

2007年,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1.2万名免费师范生的工作进展顺利。这是自10年前師范大学开始逐步收费后,政府为吸引和鼓励优秀学生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而出台的重要举措。

毕竟,教育的质量,系于教师的质量。

今年,武汉考生王潇以626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激动不已的她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

“我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教师,希望以自己及所有教师的努力,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但大学的高额学费让我担心,每年近万元的费用我家是无法承受的。

“是您,提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好政策,不仅缓解了我家的经济压力,还圆了我当老师的梦想。”

根据国家政策,王潇大学四年的学费、住宿费都可以免去,每月还可获得400元的生活补贴。入学后,还可申请奖金学。

得益于这项新政,一批像王潇这样有志于教育、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了自己梦想中的师范院校。据华中师范大学介绍,从全国层面来看,该校师范专业的录取最低分大多高出当地重点线30分以上。

这一举措,从入口上保障了“让优秀的人当老师”。

在这次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工作中,还出现了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来自中、西部的生源占90.8%;二是农村生源占到了60.2%。

由于按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按照协议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因此,从免费师范生这一新政中获益的,将首先是中、西部教育和农村教育。

重视师范教育,就是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开始“试水”的免费师范生教育,范围虽小,但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最影响深远的数字:1亿

到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部实施了新课程,其他各年级都有不同数量的学生在使用新课程,累计学生总数达到1亿以上。

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范围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新课程回应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逐步退出课堂,共同学习、平等交流开始成为课堂的主导。

课堂中,教师不再局限于对单维度的知识的关注,而是努力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去获得一种态度,获得一种思维方式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被释放、被培养。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一次,一个小学生把太阳涂成了草绿色,老师问他:“为什么画一个绿色的太阳?”学生甜甜地回答说:“要是有一个绿色的太阳该多好呀,夏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为了丰富教材内容,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老师与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实验角”,学生们天天观察,详细记录小蝌蚪成长发育的全过程。

———此时,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调的知识授受,而是一个发挥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和充满乐趣的活动。

如今,新课程已从小学上延到高中。2006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已经扩大到10个。

尽管以新课程为抓手的素质教育不会像暴风骤雨般立竿见影,但是,现在受益于新课程的学生,在十几年后将成为国家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力的强盛。未来,“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将是现在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成就背后的制度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发展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创新,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进行变革。

2006年6月29日,备受关注的新《义务教育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法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国家行为和各级政府的责任,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将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法律规定。这些重大的制度创新,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重新审视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发现,在每一项数字、每一个惊喜背后,都有重大的制度创新作为主要推动力。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长期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会随着不断的制度创新而得到逐步破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一定能实现!

新机制

今年春季开学,安徽省霍山县落儿岭中心学校校长余玉明面临着一项“新作业”———编制预算。

他在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表”上,将2007年学校需要支出的项目、数目都列得清清楚楚:公务费21490元,包括办公费、水电费、报刊费等;业务费2万元,包括教学业务费、业务培训费等;购置费1万元,包括图书、课桌椅等;修缮费2000元,用于课桌椅及道路维修;此外还有维修校内13间教学用房、天棚的专项资金5000元和5%的预备金,每一小项后面都有具体数字。

过去,编制预算这一农村中小学根本用不着做的工作,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之后,作为一种“新事物”走近了校长们。

新机制让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经费有了保障,可钱怎么花、花多少,也都有讲究而不能随意。基层学校必须用严格预算的方式,保证花掉的每一笔钱都有根据、有来源,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拉开了实施新机制的序幕。

新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新机制不仅有效减轻了亿万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而且引发了教育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尤其让人振奋的是,新机制建立后,一些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制度上得到了根本解决。

新机制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2006年,新机制实施第一年,就直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100多亿元,西部地区有20万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多年来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控辍”难题终于有了破解的答案。2007年免学杂费政策全部到位后,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近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

新机制从制度上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

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新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证财政资金的投入,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长期有效的保障。2006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2007年则安排2235亿元,比上年增加395亿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大量增加,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随之得到大幅度改善。

新机制为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机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差距,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重大的制度创新。

新机制在资金安排上体现了“中央拿大头”的原则,多数省在安排本省承担的份额时也突出了“省里拿大头”的政策。以四川省为例,2006年四川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共需财政投入35.1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23.76亿元,达到67%;对地方财政负担部分也由省财政承担大头,达到61.4%。新机制弥补了传统上各地因杂费标准不一带来的经费区域间差异,基本上做到了公用经费在区域间的均衡。

新机制实施一年多以来,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政策

今年暑期,距离开学还有半个月时间,刚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陕西省宜川中学学生小赵,意外地收到了华东师大俞立中校长的来信。

信中说:“为了更好地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学校的专家、教授们已经精心制定了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为你们的到来作好了各项准备。

“即将离开家门,我要特别叮嘱你: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

华东师范大学今年招收的首批1000名免费师范生,每个人都收到了俞校长的这封亲笔信。俞校长的信,不仅饱含着学校对免费师范生的关心,而且表达了全社会对他们寄予的殷切期望。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5月16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一些具体措施浮出水面。

《办法》规定:“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

据估算,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加在一起,每个免费师范生一年将免交近万元。大学4年间,每个学生可得到约4万元的国家资助。以每届学生1万余人的规模计算,中央财政投入的经费将近5个亿。

当每个免费师范生欣喜地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会发现装通知书的信封比普通信封足足大了两倍多,因为里面装有一式四份的免费师范教育协议书。这意味着他们在接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要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还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今年,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共招收了1.2万名免费教育师范生。其中,农村生源占60.2%,他们中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更充分地分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等这些学生学成归来、反哺农村基础教育时,将是我国农村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再次分享,而且是更大规模、更有力的分享。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被视为国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除该项政策之外,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例如:由中央财政设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组织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鼓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到中、西部农村地区工作;支持师范院校加强教师教育,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逐步形成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等等。

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之后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政策的重点。其目标,就是发展高质量的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挑战。

新思路

在2006年8月举行的中、日、韩3国学生定向挑战对抗赛中,中国学生的表现让人担忧。

比赛开始前,已经有中国参赛学生因中暑而退出。比赛结束后,韩国学生异口同声地表示:“一点也不累!”而站在一旁的中国学生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这次对抗赛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成立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举办,同时邀请了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

主办方对比赛开始前及结束后1分半钟、2分半钟、3分半钟各国中学生的心率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

1993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发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曾轰动全国。他通过中国和日本孩子的比较,揭示了我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弱点和问题。令人不安的是,十多年后,他所揭示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上,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高达76%。在某大城市,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高中生超过了60%。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報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7.3%的高中毕业生体检不合格。

有专家痛陈:青少年普遍羸弱的体质,已经影响到涉及国家安全特种行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长期以来,由于对升学率的过分重视,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锻炼时间,是导致学生体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永远不可能很好地改善学生体质。”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

2007年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就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重要批示。4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再次强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青少年体质的最为重要的一份文件。无论是纵向看中国体育教育的历史,还是横向看各国对学校体育的态度,还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高度。

《意见》指出:要“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

从考试评价这个“指挥棒”入手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为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在素质教育当中,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他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对学校工作检查以及对学校第一责任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2007年秋季新学期起,上海市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区县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北京市教委也正在酝酿中考体育改革,拟将中考体育成绩由现在的30分提高到50分,考试项目也将由现在的3项增加到5项。

“少年强则国强”。让青少年更为强健,是中华民族实现大国崛起梦想不可回避的必然选择。我们期待着,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民族的兴旺打下最坚固的一块基石。

新举措

2006年寒假,北京丰富胡同里的老舍纪念馆一改往年的冷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其中,有不少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中小学生。

学生们手里都拿着一张“东城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卡”,凭着这张小卡片,学生们可以去北京560多个活动场所(如博物馆、科技馆等)参加课外活动,还能享受到免费或优惠的待遇。

这得益于北京市东城区2005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蓝天工程”。

在该工程实施之前,一项调查显示:东城区60%以上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自主支配的校外活动时间仅为1小时或不足1小时;56%的小学生、60%的中学生认为社会提供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能满足要求。

而工程实施一年半之后,全区有33%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过去增加了0.5~1个小时,53%的学生增加了1~2个小时,14%的学生增加了2~3个小时。

“蓝天工程”将区域内、校际间、社会上的各类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为学生提供了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动场所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好载体、好抓手。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改进,要创新。

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要“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于其中,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

据了解,至2000年,全国5400多家各类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校外活动场所匮乏。

以西部某省会城市为例,所有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面积加起来才接近1万平方米,95.2万名未成年人平均下来,每人才拥有约0.01平方米,还不如一张普通信纸大。

在这种背景下,从2001年至2006年国家决定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40亿元,用于支持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兴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截至2007年6月,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已建成校外活动场所1025个,其中792個已经投入使用,覆盖了90%的中部县城和80%的西部县城,惠及365个国家级贫困县,结束了那些地区未成年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校外活动场所的历史。目前,投入使用的新建活动场所已接待学生2500多万人次。

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制度形式明确将彩票公益金用于民政和体育部门以外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现有6项专项公益金中规模最大的一项。

2006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广大未成年人。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08年,全国90%的县(市)将基本实现至少有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目标。届时,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将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十一五”期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7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持续28年高速增长。但是国家能否继续繁荣下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只有有了一流的教育,我们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

金秋十月,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8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发展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教育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教育兴国,教育强国!

猜你喜欢
新机制师范生免费
吉安市:“四化四早”防返贫 构建“遇困即扶”新机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免费
免费为止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做好市场秩序的“守护神”
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理念转变与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