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学生成才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也是特教学校发展的方向。自从学校成立的那天起,我们就将“把残疾人培养成残而不废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作为终极目标之一,把使残疾人通过高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尽快融入主流社会,实现他们自强、自立的人生价值,作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经过2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特殊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从2003年始,招生人数以30%的速度递增;视障、听障专业毕业生连续3年就业率为100%。
一、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特殊职业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及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如何保证残疾人能就业、就好业,是学生家长的希望所在,也是特殊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第二届世界技術与职业教育培训大会提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改造为适应经济发展、面向个体生命、全程的开放式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新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在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就业以及再培训等各个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培养有用的实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质量求生存,实行特色化教学。
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坚持特色化教学,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特殊职业教育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又要符合视障、听障和智障学生的自身特点,这就给专业课程设置带来了难度。几年来,我们在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整合专业设置,完善专业结构。2001年,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重新修订了盲人按摩、聋人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制作、烹饪等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设置。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社会上各种级别的烹调师供过于求,而面点师和食品雕刻师短缺。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把烹饪专业改为以面点、冷拼、食品雕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专业。另外,把以装裱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工艺美术专业,调整为以电脑设计、美术设计、陶艺和雕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专业,并把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从工艺美术专业中剥离出来,设立了计算机应用与管理专业。
为满足我市已完成义务教育的智障儿童少年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我们从2001年起陆续开办了智障生面点实验班、智障生园艺班,增加了按摩专业的保健按摩授课时数,并把计算机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这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证制”教学模式。
2001年,我们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改革教育教学的模式和结构,设立了“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训练中心教学点和考点”,实行“双证制”教学模式。毕业学生既可取得学历证书,又可取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保证“双证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从今年开始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采用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培训、终身学习、个别教学、订单式教学等模式,适当增加专业课和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与需求,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自主设计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进程。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选修两个专业,实现个性化的主动学习。
目前,工艺美术专业选修课已达到20门,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选修课也达到19门。弹性学制、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实行,使学生能更好地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发展方向,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建立现代化教学实践基地。
职业技术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实习环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及时转化为生产技能。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多形式、多途径地建设了“校办企业型”和“校企合作型”两类实习基地。2002年以来,积极争取市教育局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了“新特餐厅”、“育特服装厂”、“针灸按摩诊所”3个实习基地。随后又紧密结合“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的实施,为园林专业建立了花卉实习基地;积极与山东省美术设计家协会协商,为工美专业建立了陶艺工作室、玻璃雕刻工作室,目前正在筹建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室。师生制作的工艺美术作品不仅获得各级各类的奖励,还赠送给前来参观的领导和国际友人。实习基地的建立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巩固了专业思想,提高了其业务实践和社会活动能力,为学生的就业作好了铺垫。
4.“双师型”教师把课堂搬到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校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关键平台。我们打破以往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把课堂转移到实习基地,让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现代科技应用接轨,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
“双师型”师资是实现学生“双证”的重要保证。根据市教育局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通过培训、自学、实习基地锻炼等方式提升师资层次,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已达到90%以上。同时,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先后有11人次到校外企业实践,每年组织师生进行技能展示20多次,逐步打造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同时,利用实习基地在教育与市场之间建立起一种机制,使教学和市场真正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习基地隶属于专业,各专业实行教学、科研、实习、生产、经营、管理、创收七位一体,达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教师兼任实习基地的管理工作,既能把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入课堂,弥补教材的不足,又能把生产中的问题反馈到课堂,教学和实习互相结合,相得益彰。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针对优势专业,拓宽实习基地建设渠道,充分发挥其功效,形成了“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也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安置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就业。对于残疾人来说,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对于实现其人生价值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安置的力度。
1.强化学生就业意识。
在学生入校后,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白就业形势,使他们尽早树立就业观念,端正學习态度。
2.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训练。
适时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使他们对就业难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消除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力、耐挫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举办模拟人才招聘会,让毕业生在会上进行自我推销,提高他们的自荐能力,增强就业信心,消除就业畏惧心理。
3.建立校内就业制度。
学生毕业后,如在校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各实习基地可提供一年的就业岗位,为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提供便利。
4.加强再就业再培训。
我们积极与省、市残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对在校学生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先后开办了按摩高级培训班、计算机培训班、服装设计与制作高级培训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建立职业教育信息系统。
随着职业教育竞争的加剧,特殊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生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为及时了解社会就业信息,我们建立了职业教育信息系统,包括职教发展动态、生源市场信息、人才需求市场信息、毕业生就业与工作情况信息等,并由专人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为每年招生提供准确信息。另外,通过积极与有关部门和“客户”协调沟通,吸引招聘单位主动找上门来订购人才“产品”,视障、听障专业的毕业生连续3年就业率达到100%。就业形势的好转有力地激活了生源市场,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经济发展呼唤职业教育,社会和谐呼唤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康复。面对新的形势,学校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实现教育、生产、就业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郑重承诺:“给我3年时间,还你一个有教养、有技能的人才。”我们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特教精神,努力把特教中心办成残疾人成人成才的摇篮,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山东省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