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桥 魏永生 黄耀强 李宝作 刘群
2006年10月,一年一度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学比赛“百花奖"揭晓,复华小学在参赛的40多所学校中获奖率遥遥领先。
这样的成绩,复华小学已保持多年。
在哈尔滨市最高级别的“翱翔杯”语文教学大赛中,复华小学已连续三届获得特等奖。
在一些全国规模的教学比赛中,复华小学多次代表黑龙江省参赛,屡屡斩获大奖。
为此,校长刘金芝记不清有多少次被人问起:你们学校到底有什么“绝招",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教师?
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
因为论硬件,处于老城区的复华小学并无优势可言:20年前建造的教学楼,已经显得有些陈旧。由于用房紧张,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要挤进9个人,校长室还要兼做会议室。
论起点,进人复华小学的教师多是师范院校的普通毕业生,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优势。
论待遇,复华小学更是与一些兄弟学校无法相比。
那么,“绝招"究竟是什么呢?我不是一个人,我是站在17个人的肩膀上!”
2003年3月,新学期刚刚开始,复华小学的门廊里出现了一张海报。
海报是由学校的几名骨干教师贴出来的,他们号召成立一个民间学术组织一教学专业委员会,凡是对教学研究有兴趣的老师都可自愿参加。
海报贴出去之前,几个发起者还有点犹豫:咱们几个小学教师,叫"专业委员会"是不是有点夸张?可随即又想: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集体反思和研究,成果再放到教学实践中检验,这难道不跟那些科研机构的工作同样重要吗?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率先成立。这是一个扁平的组织结构,实行自主管理制度。谁在学术上有新见解,谁就可以发起一次学习、研讨活动。
后来,数学、艺体等教学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当时教龄已有10年的郭广成老师,与另外17名教师一起,加入了学校的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04年底,郭广成教四年级,有一节数学课是“比较小数的大小”。课堂上,他刚讲了10分钟,就被学生不客气地打断:“老师,这些我们都会了!”
是啊,学生平时在买东西、量身高的时候都要用到小数,老师要讲的问题,他们已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本上解决了。
可是剩下的30多分钟怎么办呢?一时间郭广成有些不知所措。他只好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练习,学生没有兴趣,他也十分尴尬。
这节课上得实在是太别扭了!
下了课,郭广成忍不住在学校的BBS上发了个帖子,宜泄自己的郁闷。没想到立刻就引来了大量的回帖,原来很多老师也有同样的困感!
这个帖子也引起了学校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注意。几位理事一碰头,决定把近阶段的研究主题就定为:“如何直面学生已有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委员会的老师们圈绕这个主题,在网上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学校的BBS上一帖跟蓍一帖,高潮迭起,讨论经常持续到半夜时分。
网上交流到一定程度了,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就召开了一次集中研讨会,梳理总结教师们的建议。郭广成根据这些建议重新组织教学,又先后进行了4次试讲。每一次听课过后,大家都要进行集体反思和交流。
集体的智慧,终于让郭广成有了突破性的思路,课也越上越精彩。
学校的BBS向全社會开放,教师们精彩纷呈的研讨吸引了省里有关专家的目光。2005年6月,郭广成和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另外17名老师一起,被邀请参加当年的黑坨江省小学数学年会。
这让他们有点受宠若惊:因为当时参会的其他团队,都是以地、市为单位组织的精兵强将,而他们是唯一的校级团队。
凑巧的是,他们的公开课展示被安排在年会最后一天的下午。有些代表拎上自己的行李进了会场,意思是如果内容不吸引人,他们就要走人了,毕竟来省城一次挺不容易的,需要买点什么带回去啊。
可是郭广成的课像磁石一样,把全场数百名代表牢牢吸引住了。
他执教的仍然是那节“比较小数的大小”,上完课,17名老师还当场展示了他们的集体研讨。会场气氛渐趋热烈,大家对这个年轻团队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代表们的要求下,会议主办方临时决定增加一个交流环节。麦克风在代表们中间争来抢去,问题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教学专业委员会平时怎样运作?怎样让研究成果回课堂……
那次年会,让复华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成为全省小学数学界关注的焦点,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团队充满了信心。
几年过去,复华小学的各教学专业委员会逐渐发展壮大,一批年轻教师也在团队的支持下成长起来。如王传贤老师被评为国家级模范教师、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岗区“十大名师”之一,杜金富、刘敏、郭志宏等老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郭广成、韩忠玲、刘波等老师被评为省“最佳教师”。
一次,郭广成受邀参加一个大型教研活动。他要回答的向题是:在复华小学,为什么起点并不高的教师,却总能上出最棒的课,成长为名师?
迎着台下数百名观众的目光,郭广成的声音分外响亮,他说:“一个人的力和17个人的力量永远不同。不管是讲课还是比赛,我都不是一个人,我是站在17个人的肩膀上!”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不论谁取得了成功,都是因为在他背后,站著一个强大的团队!”
“各吹各的喇叭,拧不成一股绳,怎么能成为一个好团队9”
2003年第一学期期末,刘金芝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公布了学校的团体最高奖项一“优秀年级组”名单。
名单里没有四年级组。组长王传贤心里有些想不通,他们年级组共有9个人,虽然都很年轻,但有好几位是名师,按说能力都不错,为什么就评不上呢?
刘金芝发觉了他的心思,就建议他召集四年级组开个会,大家坐在一起找原因。
刘金芝说:“虽然你们有几个班级很不错,可一旦有以年级为单位的活动,你们就落后了。各吹各的喇叭,拧不成一股绳,怎么能成为一个好团队?”
校长的话,说到了点子上。
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四年级组优秀教师虽多,但也有“最短的一块木板”,那就是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小吕老师。
小吕人很聪明,做事很有主见,但工作经验明显不足。无论是年级活动,还是课堂教学,他总给年级拖后腿。
大家一合计,决定“先让这块木板长起来”。
为了帮小吕提高教学水平,王传贤经常带着几位老师去听他的课,听完了,还要讨论、提意见。
去的次数多了,小吕觉得很“闹心”:“我上得不挺好吗,干吗非要改来改去?”他用报纸把教室门上的玻璃糊起来,吩咐学生:“以后不管谁敲门都别给他开!”
一天正要上课,又响起了敵门声。有个学生刚要站起来去开门,小吕一使眼色,学生不敢动了。小吕心里说:我装听不见,你们该走了吧。谁想那敲门声不紧不慢,锲而不舍,大有敲不开门不罢休之势。
小吕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开门。组里的8位老师提着凳子鱼贯而人,照样听课、提意见。
有一节课《童年·冬阳·骆驼队》,小吕讲得不过关,大家都不满意。组长王传贤对他说:“我们几个班的这节课都给你留着,你来上吧。"”
这节课,小吕整整上了9次,组里的老师们也跟着听了9次。
大家的真诚和热情,让小吕深受感动。他逐渐从感情上融人了这个团队,教学水平也得到迅速提升。在第二年的南岗区教学比赛“百花奖"上,小吕一举夺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最短的一块木板变长了,四年级组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9位老师劲往一处使,互相取长补短,年级工作越做越好。
2004年,他们的学生升人了五年级,他们年级组也被评上了“优秀年级组"。
短短几年过去,当年的9位年轻教师都已成长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年级负责人。
再谈起那段往事,他们感慨万千——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才最具有力量。
付出的是师爱,收获的是快乐
今年4月底,吴丽霞老师的孩子刚满100天。因为学校缺人手,她主动提前结束产假,回到学校。一上班,吴丽霞就接手了四年级的一个班。学生完全陌生,教材是自己没用过的新教材,这让她感受到空前的压力。
按规定,她还处在哺乳期,每天有两个小时的喂奶时间。像每个年轻妈妈一样,她也喜欢孩子依偎在怀里的感觉,这两个小时对她和孩子来说,实在是太短了。
可这两个小时对学生、对工作来说,又实在是太长了!吴丽霞发现,每天回家两小时,学生的作业她就批不上了,学生也不能辅导了,开会也听不着了。
为了支持女儿的工作,吴丽霞60多岁的老母亲决定,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喂奶,为女儿节省来回路上的时间。
吴妈妈每天上午11点从家里出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夹着婴儿车,从6层楼上一点一点挪下来。从家到学校不长的一段路,体态臃肿的老人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如果女儿有事,她还要在门外等上一阵子。等女儿给孩子喂完奶,她再把孩子推回去,一点一点挪上楼。到家时,往往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
哈爾滨的夏天,太阳很毒,气温常高达30多度。每当看着老母亲汗流浃背地走来,吴丽霞的心里就像刀扎一样痛。
天底下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和孩子?可是,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他们就必须把自己的爱拿出一些、再拿出一些,分给自己的学生们!
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是什么呢?
是快乐!
2006年,年级组长李玉倩老师坚持忙完了毕业班工作,才请假去医院治疗腿疾。大夫告诉她:因为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需要截下一段大腿骨。
“大夫,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么严重的腿病,你怎么来得这么晚?!”
医生的责问让她沉默了,一个年级几百个孩子,天天的大事小情,让她如何放得下?
手术持续了6个多小时。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她微笑着感谢大家的关心。每当夜深人静,疼痛袭来,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滑落,她咬紧牙关,獸獸地独自承受。
6个月后,李玉倩双腿带着钢板,坚强地站在了大家面前。
尽管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可她却总是以最美的微笑出现在讲台,上。
学校领导多次劝她回家休养,她说:“放心吧,我挺好的。离开学生,我一天也呆不下去,你们就别替我担心了。”
李玉倩在8记中写道:“用我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换取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这快乐,让人微笑,亦让人含泪;这快乐,超越了身体的痛苦,超越了物质和财富,因为它来自付出的爱,来自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
7年前,周佳老师从哈尔滨学院毕业,来到复华小学做了一名教师。而她一位要好的同班同学小张,选择了到深圳发展。7年过去,周佳已成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而小张的生意也慢慢做大,如今已经拥有了一家几十人规模的公司。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博客。生活条件优裕的小张,写得最多的,是如何美容,如何烹饪鱼翅燕窝,但人气寂寥;周佳写得最多的,是自己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她的专栏“我的学生我的爱",人气颇旺,感动者甚众。
对此,周佳感到很自豪:“论物质条件,我比不上她;但在精神上,我的快乐比她多。”
很多时候,当老师们来到办公室,会发现桌上多了一个苹果、一块饼干,或者一枚糖果。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们还分不清物质的真实价值,但却会用自己眼中最宝贵的东西,来表达对老师最纯洁的爱!
谁能说,这个苹果、这块饼干的滋味,比不上那些鱼翅和燕窝?
一个人的快乐程度,并不与他获得的财富成正比。对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今年教师节的清晨,俞航老师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学校。
刚走到校门口,她就发现,刘金芝校长与校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数十名学生,正手捧鲜花分列校门两侧,迎接每一位进校的老师。从校门到教学楼的甬路上,还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俞航老师,节一日一快一乐!”
孩子们仿似天籁的稚嫩童声,校长的紧紧拥抱,让俞航幸福得仿佛飘进了云端:“谁说只有明星才受人瞩目?我们做教师的,比明星还要尊贵,还要幸福!"
在复华小学,让老师们感到幸福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学校每年都要进行优质课认证活动,哪位老师感觉自己的课上得好,都可以申请。谁的课被评上优质课,学校就会发给他一个特别大的证书,然后把课堂实录永久性地挂在学校网站上,作为大家学习、借鉴的榜样。
虽然没有一分钱的奖金,可老师们却比拿到了奖金还要骄傲,还要快乐。
曾有一位到校参观的外地校长,向刘金芝和几位副校长发向:“你们的教师为什么总有这么强烈的敬业、进取精神?你们采取的是什么措施?”
没有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不可能有一种硬性措施,能保证做到这一点。如果说一定有,那就是复华小学在80年办学历史中形成的,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的整体氛围。
在这个氛围当中,只要对学生、对工作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尊敬、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一个值得留恋、值得为之奋斗的团队
3年前,张晶老师从别的学校调人复华小学。
刚来的时候,她谁都不熟悉,有一次生了病,也没好意思找人帮忙代课。
当她从医院匆匆赶回,上课铃已经响过了。走到教室门口,她发现自己班里秩序井然,原来是同事郭志宏老师正在替自己,上课。
张晶站在门外,泪水忍不住涌出来。这让她真切地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日子长了,张晶也逐渐把帮助同事,当作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一次学校有事,张晶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家里人说:“怎么才回来,你们学校太不‘人文'了!”张晶认认真真、一字一顿地回答:“你们不懂,我们学校才最人文呢!”
在这个温暖和谐的集体中,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只能感受到工作的压力,而不会有人际关系的压力。他们的工作是劳累的,他们的精神却是愉悦的。
有一次,刘金芝校长找到分管信息技术的刘英明副校长,直截了当地问他:“新更换的那批计算机,为什么直接把显示器放在桌子上了?不是说要修改一下微机桌把显示器放进去吗?"
刘英明解释说,修改的工作不宜马上进行,需要等到天暧和了之后。刘金芝怕耽误了教学,就问,为什么不能马上进行?
刘英明说:“要扩大这个开口,必须把微机桌统一拉到操场上操作,不能在教室里进行。因为操作时粉尘太大,对电脑主机、显示器保养不利,会减少使用寿命!"
刘金芝对他的理由不以为然:“在微机桌上开一个口子,粉尘会有那么大?会减少使用寿命吗?"
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两个人的情绪都相当激动,一时间电光石火,剑拔弩张。
刘英明说:“如果你以校长的身份做出决定,那我无条件执行;但从学校利益出发,我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就算执行你的决定,我也坚决保留自己的意见。”
一席话,把刘金芝给说乐了。她说:“你看,你就是这么认真的一个人!要搁别人,领导决定了我就照着做呗,反正出了问题不是我的事,意见我也提了。在你这儿可就不行。”
让她这么一说,刘英明也乐了,气氛顿时缓和下来。
刘金芝笑着说:“你说除了拉出去修,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把原来的开口堵上行不行?”刘英明眼前一亮,当然行了!把开口堵上,工作量并不大,所有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这个主意一出来,两个人又重新兴奋起来,讨论用什么材料,大概用多长时间,要多少预算,由谁来完成一个新的计划顺利诞生了。
几天之后,一批漂亮的不锈钢挡板装在了原来的微机桌上,大家都说这个主意出得不错。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可两个人每每回忆起这件事,彼此还会会心地相视一笑。
有道是,君子和而不同。再和谐的团队也会有分歧的时候,但只要是为了工作,再大的分歧也能得到顺利解决。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大千世界的诱感,有的人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对老师们来说,自己的学校,用“和而不同”的方式显示着它的凝聚力,是一个值得留恋、值得为之奋斗的团队。
2003年,南岗区教育局开始在全区小学实行副校级干部竞争上岗。全区够竞聘资格的共有40名中层干部,教育局要求人人都参加考试,并按成绩公示前20名。
当时,复华小学有3位主任要参加考试:罗哲群、刘英明、孙燕。按常理,三个人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谁不想人围?谁不想考出个好成绩?
然而,在复华小学,每个人心中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
那段时间,正赶,上学校要筹备省督导工作现场会、市文体工程现场会和区科研工作现场会,大家每天都在学校忙碌到晚上六七点钟才离开。短短一周的准备时间,真不知该从哪儿入手。
关键时刻,团队精神发挥了它的作用。
罗哲群回忆说:“我们三个人,不管谁手里获得了一份有价值的资料,都拿出来一起共享。如果观点不一致,三个人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直争得面红耳……”
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周五下班前,刘金芝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说:“我参加过全省的校长考核,也许能给你们帮上点忙。明天你们都到学校来,我和你们一起复习。”
校长的坦诚,让三个人都很感动:现在学校人手这么紧,每个人在本职岗位都是不可或缺,如果他们同时被录取了,势必有人要离开这个团队。可是校长不以一校之私慷慨相助,这得需要多大的气量?
共同的努力,加上校长的指导,让3位主任在最后的考核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区第三、第四、第七的好成绩,为复华小学争得了荣誉。
这是一次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挑战,更是一次对学校团队精神的考验。毕竟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或是重大事件面前,能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真正和谐的团队。
罗斯福说过:“团队行动可以完成单个行动者永远也不敢奢望的事情。”
学历起点不高的复华小学教师,有50%已成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走出了11名校级干部;划片招收的复华小学学生,在南岗区历次教学质量测查中都名列前茅。
在连续20年当选哈尔滨市劳模单位之后,复华小学又获得了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单位。
团队的力量,足以让最普通的人做出最伟大的事情。
复华小学的教师们,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团队的沃土之中,成长着、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