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概念的阐释及应用

2007-04-04 08:57李海峰
消费导刊 2007年1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

[摘 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以类似散文风格的方式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但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在“差序格局”概念提出之后,费孝通先生自己或是其他学者对此有补充和研究,但此概念仍需要系统的诠释和研究。本文试图从田野调查中的一些体会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差序格局”概念的诠释,试谈一下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关键词]差序格局 盘村瑶族 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越远,也愈推愈越薄。”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先生将这种社会关系模式称之为“差序格局”。(费孝通,1998:26)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中国社会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理论资源。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精髓的部分,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也是渗透着儒家思想文化最深厚的部分。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和认识

“差序格局”概念提出以后,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其具体的涵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以致在学界产生了各式不同角度的理解,加以归纳整理主要呈现两个大的趋势:其一,从抽象的、学理高度进行学理式推导;其二,以历时性和共识性作为二维“坐标”,立足于时代特点,用一种变迁的社会关系研究的视角来审视和诠释这个经典概念。大多数相关学者遵从后者,认为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本质,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变化。因此,对“差序格局”作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孙立平认为无论是费孝通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此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孙立平,1996)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谢建设,2004)

张继焦对费孝通经典的差序格局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笔者主张采用网络关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在“乡村版”差序格局的基础上建立“城市版”的差序格局这个更为综合的分析框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因此可称之为“乡村版”的差序格局。笔者则希望借助网络分析方法,发展出一个关于城市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分析框架,或可称之为“城市版”的差序格局。(张继焦,2004)

在围绕“关系”进行的研究中,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一文,无疑是极富洞察力与开拓性的研究之一……在乡土性的基层社会里,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相比,社会关系是按着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他称之为“差序格局”。(陈俊杰、陈震,1998:197) 原本紧紧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变得多元化、理性化。(卢保娣,2004)

杜瑛总结了对差序格局的研究现状,认为学界对差序格局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和再认识。第二,新形势下“差序格局”内涵的变化、扩展和延伸。第三,“差序格局”在现实中,主要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表现。并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在乡土社会中由血缘、地缘决定的‘差序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人际关系的理性化使得利益成了决定人们亲疏的一个重要纬度,姻缘、拟血缘关系和业缘也逐渐成为构成‘差序格局的重要因素,团体格局也逐渐地增多。随着经济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差序格局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理性化。”(杜瑛,2006)

二、从盘村调查看“差序格局”关系模式

以上的理解都将“差序格局”理解成社会关系的结构,再推论成为人际关系的结构,再进而变成“关系”、“关系网络”的同义词。姑且不论上述理解的正确与否,笔者先从自身田野调查得到的关于金秀盘瑶社会亲属制度与礼金交换的资料出发,借用以“差序格局”概念为理解社会关系的角度,以此角度分析盘瑶的社会结构。

首先,盘村瑶族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如何建构的呢?盘村中除了当地师公道公的经书之外,唯一有文字记录的盘村瑶民保留礼单的习俗为此问题提供了唯一的准确的文献证据。这显示了盘村人际关系的内容和结构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关系图主要基于村民们自己对其私人关系网络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婚姻礼金交换关系的建构是在一方与婚姻主家中的一员发生通婚而与整个家庭产生姻亲关系、有血亲关系、拜老同以及其他密切的联系而对其产生情感上的义务性赠予,当然这种赠予是赠予一方根据自己的婚礼主家关系的远近、平时的交往情况而决定的。同时,在盘瑶社会里,婚礼的举行者在婚姻礼金关系的建构上起到主导作用:当一个家庭要举行婚礼时,家庭成员会首先确定哪些人必须请,这一般包括自己的直系亲属、姻亲、“契亲”;哪些人可请可不请,这一般包括自己的三代或四代亲属的远亲,包括新郎或新娘的朋友、同事,包括家长的朋友、同事;还有在确定婚礼的邀请人员时,还要确定哪些人在本家庭与对方家庭已经发生了一往一来的礼金交换关系并且没有必要在继续发生礼金交换关系。盘瑶的婚礼礼金交换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与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中对下岬村所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同,事实上,金秀盘瑶社会内部的婚姻礼金交换是单纯的一对一交换,更准确地说是双方礼金或礼物来往的关系。因为在盘瑶社会里,男女双方是平等的,男性上门与女性出嫁之前之后的社会地位、家庭经济地位、社会功能都是同等重要的。婚姻的礼金交换关系必须通过双方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精心维持,当双方关系被打破或中断了,之后就没有再维持的必要了。

在盘瑶的婚礼上,没有所谓的义务性的授礼,一般情况下,关系建构的主动方是婚礼的举办者,没有接到邀请(请柬或一对槟榔)的家庭是不会主动参加婚礼并赠送礼金的。盘瑶家庭间建立、维持其婚姻礼金交往关系必定是以礼金的循环即礼金的“来往”为单位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户瑶民人家的姻亲在1977年举办婚礼时,自己参加婚礼并给出三元五角的礼金,但是到自己的小女儿2003年举办婚礼招赘时,对方参加婚礼同样给出了三元五角的贺礼。尽管这位亲属“严格”遵循了礼金“来往”的原则,但是显示了他没有再继续维持和建构礼金交换关系的兴趣了。因为遵循盘瑶社会婚礼礼金交换的另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在礼金交换的被动方想要继续维持双方的礼金交换关系时,在主动方邀请自己参加婚礼时,所赠予的礼金或礼物要比主动方赠予自己的礼物礼金的数量更大或数目更多。上面那位亲属显然没有继续维持双方婚姻礼金交换关系的意愿了。即便如此,此远亲的做法仍然有些过分,他也没有遵循婚礼礼金交换关系的另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婚礼礼金的赠予要随行就市,即参加婚礼时赠予的礼金或礼物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最低标准,不同关系有相应的价格水平。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会给礼金交换的对方出难题不说,还会影响整体的礼金交换“市场”。

阎云翔在对下岬村进行了多年实地考察之后,认为可以有把握的作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在中国农村推行的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如期产生出新的社会主义家庭模式,多年的改造却在家庭关系与观念上带动了重要的变化”;“类似于西欧发生的私人生活的双重转型也在这里出现,以及在家庭成为私人生活圣地的同时,家庭内部的个人也更多的具有了自己的独立性”。(阎云翔,2006:12)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盘村瑶民的物质生活经过两次大的飞跃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其家庭关系与观念上与其历史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盘村,整体社区的团结和家庭内部的合作是通过亲属关系纽带和非亲属关系共同来维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上述婚姻礼金的交换。与汉族地区的社区相比,盘村的亲属网络与社区网络更为紧密地联系和叠加在一起。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他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妻成了配轴”(费孝通,1998)。盘瑶的家庭经济结构与亲属制度决定了其家庭结构必然不会像传统的汉族家庭那样成为一个事业社群,而更像一个经济合作体,在这家庭内部,每人都是合作体平等的一员,人格上的平等、社会地位上的平等。

以往多数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倾向于从某种集体的和组织的视角来考察村庄生活,从这一视角出发,正式亲属(像族亲和姻亲)和非正式亲属关系可以看作是纳入了关系网络的实践性亲属关系。这些关系网络中的姻亲、朋友、同事以及屯亲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均为家庭之间的横向联系而非像父系亲属纽带那种家庭内部的垂直关系。这些关系体现为盘村瑶族个体村民们所创建并通过社会交换中的互惠来维持联盟。

与所有的婚礼礼金交换关系一样,互惠原则同样也是盘瑶社会中婚礼礼金交换的基本原则。在新时期,同事、同学、朋友关系加入婚礼礼金交换关系给婚礼交换带来了新的变化。特别是与同事中的领导的礼金交换关系仍然遵循着“互惠”原则,这原则如同费孝通先生总结的关于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概念;但是体现在具体的实际的礼金交换关系中,就如同乡土中国中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人格”。如同阎云翔所说,“所述的社会交换规则可能并且经常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根据特定的情景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动。无疑,发现这些情景和因素,是理解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性质的关键”。(阎云翔,2000:124)

上述学者是从个人或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对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加以理解,这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此概念的应用是不一致的。多数学者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与应用都是关于传统与现代中国社会关系的范畴内,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姑且可以认为盘瑶社会同样是一个“差序格局”的关系网,因为其社会特点与学者们归纳的传统中国社会的特征几乎是一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①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②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③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④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⑤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 42-43)。根据上述学者的观点,盘瑶社会无疑也是具有上述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即盘瑶社会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部分。按照现在大多数学者对“差序格局”的理解,盘瑶社会中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关系也是“差序格局”模式的,同样也不是西方团体模式的。

三、纵向的等级的“差序格局”结构

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多数学者都只看到‘差而忽略了‘序;这是有关差序格局的学术话语中的一个误区。”(阎云翔,2006)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仅仅限于更微观的角度而是从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角度出发看问题。

重新审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特别是其关于纵向的等级制度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性以及本土社会理论的普适性意义。费孝通所讲的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多数学者都只看到“差”而忽略了“序”;这是有关差序格局的学术话语中的一个误区。差序格局的维系有赖于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不断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是通过伦理规范、资源配置、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等社会文化制度实现的。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并对中国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阎云翔,2006)

如果我们依照阎云翔的理解,特别是把“差序格局”作为等级制度来探讨的观点,我们更能体会出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解释能力。大瑶山过山瑶(盘瑶及山子瑶)没有土地和山里所有权的游耕生活的历史延续到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与山子瑶同为过山瑶的盘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外界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盘瑶亲属集团和村落居住方式的特殊性。大部分盘瑶自然村落是由同一个祖先发展下来的各个家庭组成的,可以说是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作为一个或几个大家族的一员,要求村落所有的成员都要共同合作为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合作,各成员是一种合作者的关系。作为一个家庭经济共同体中的一

员,同样需要个家庭成员间的合作,所以盘村瑶族中的成员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其族群在社会结构中的整体地位决定了其社区的结构是平面的而不像传统汉族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如果在这里,我们同样像上面提到的以另一种角度分析(把“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关系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是明显矛盾的。两相比较,把“差序格局”概念作为等级的社会结构来理解更符合费孝通先生的本意。

如果仅仅将差序格局理解为一种平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网络,这一概念的内涵似乎十分有限。同样,倘若将差序格局仅仅理解为产生于农业生产方式和乡土社会的一种关系网络,那么,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乡土社会或早或迟的消亡,差序格局概念的曾有的内涵和现代内涵也会逐渐消失。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就会凸现出来为我们所用,这也是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财富宝库中的一笔不小的财富吧!

注释

[1]用瑶民的话说就是“还清了,谁也不欠谁的”。

[2]在当时的瑶民经济生活中,三元五角已经算是大数目了。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5]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M].南宁:民族出版社,1983.

[6]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5).

[7]谢建社,牛喜霞.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8]陈俊杰,陈震.“差序格局”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8(1).

[9]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 .安阳大学学报,2004(1) .

[10]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J].民族研究,2004(6).

[11]杜瑛.国内“差序格局”研究的文献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2]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4]阎云翔.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4).

作者简介:李海峰(1981-),男,山东济宁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5级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基于总经理超额薪酬视角的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分析
微商信任分析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民营高科技企业高管信任危机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