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等6篇

2007-03-13 13:51
糖尿病之友 2007年3期
关键词:葡萄糖来源肾病

“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多年来,糖尿病防治的经典策略是“五驾马车”,即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及糖尿病教育。但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孙子林教授提出,应在“五驾马车”的基础上,对糖尿病患者增加“自我管理与技能培训”,这就是“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孙教授说,目前有许多患者对自己缺乏严格约束,难以做到合理的治疗、监测、饮食和运动,缺少自我管理的实用技能和措施,导致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难以达标,以致各种意外事件频频发生。事实表明,光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且难以落到实处。眼下最重要的是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来源:《健康时报》

小心糖尿病引发尿毒症

糖尿病和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这两种似乎不太相关的疾病,实际上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日前,在有关。肾脏保护研究最新进展研讨会上,公布了最新统计:每3名尿毒症患者中,就有一人是因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的,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因素。

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但患者在选用降压药物时却极少关注对肾脏、心脏等靶器官的保护。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医生必须尽快更新知识,在糖尿病治疗中首选能彻底阻断导致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来源:《文汇报》

车祸,原是糖尿病惹的祸

据国外报道,患有糖尿病的司机,发生意外事故的比例较高。原来这都是糖尿病惹的祸。假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没有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开车,其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将大大降低。特别是驱车外出且不能按时用餐时,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此时,司机的定向能力、自控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一旦司机的思维判断出现误差,意外事故可能就会接踵而至。

为此,给患有糖尿病的司机朋友提几点建议:①积极控制好糖尿病,使血糖长期保持在稳定的水平;②备一台血糖仪,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③当出现低血糖征兆时,应立即停止驾车,迅速进食,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行驶;④切忌长时间行驶和疲劳驾车。一

来源:《健康导报》

从耳垢检测出糖尿病

俄罗斯医学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耳部耵聍腺及皮脂腺分泌旺盛,形成耳垢较多,且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他们对1200名可疑糖尿病患者的耳垢进行葡萄糖含量检测,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中葡萄糖含量多在0.1微克以上,而健康人的耳垢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

近年来,我国医务人员对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亦做过葡萄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上述报告类似。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凡感耳痒且耳垢异常增多者,应考虑是否患有糖尿病,并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来源:《中国医药报》

美科学家找到干细胞稳定新来源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易于获取并有很强繁殖力的干细胞的新来源。他们已经从发育中胚胎的外围羊水中提取出干细胞,并培育出了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肝脏细胞。

研究人员在羊水中发现了少量的干细胞,他们将这类细胞命名为羊水液体来源细胞(AFS细胞)。据介绍,这种细胞不仅容易获取,而且繁殖很快,每36小时数量就翻一倍。这一过程不需要其他细胞的参与,而且也不像其他类型的干细胞那样可能会引起肿瘤。

科学家相信,这种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中受损的细胞组织。

来源:《科技日报》

血糖达标率低,首选药将更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近日指出,严格控制血糖是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的关键,而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不到30%。

临床中,针对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衰退给予治疗,是长期控制2型糖尿病的根本策略,但该策略常被忽略。

日前,一项全球范围内的对4351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4~6年的治疗结果进展研究表明,马来酸罗格列酮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B细胞功能受损率、长期控制血糖水平等方面比传统降糖药物效果更好,将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

来源:《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葡萄糖来源肾病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医生手术后“豪饮”葡萄糖注射液 一般人能喝吗
糖尿病患者能吃氨基葡萄糖吗
玉米须可治疗肾病
慢性肾病应警惕夜间高血压
别让慢性肾病走向终末期
有一种肾病,和环境污染有关
图表
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