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因何弃盟?

2007-01-17 14:01
南风窗 2007年7期
关键词:降价成品油巨头

张 刚

3月7日晚19时许,当中石油北京四元桥加油站的工作人员悄然更换油价牌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甚至会在全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其实,被更换的90号、93号及97号油价牌,每升不过分别降低了5分钱、1毛钱和2毛钱而已,如此优惠也不过一个月的期限。但对普通车主而言,这远比一辆汽车降价1万元还要有震撼力。

随后,中石油股份公司相关人士解释说,这不过是北京销售分公司的“春季酬宾活动”,而且是在国家价格方案内的正常经营活动,况且,各地分公司在国家规定的方案内有一定的定价自主权。

尽管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毫无问题,但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事情真的会像他解释的那样“轻描淡写”,原因很简单,单个石油巨头对成品油的降价行为近年来十分罕见。实际上,成品油市场在2000年就已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的定价机制,即在有关部门规定的中准价基础上,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都有权上下浮动5%(2001年调整为8%)。但在以往,两大巨头差不多都会在我国成品油价定价单位——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价格调整,并由此形成了事实上的“价格同盟”。即便是在屡屡高涨的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呼声中,这种价格同盟仍至少保持了5年,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集体涨价。

现在,中石油用一枚5分钱的硬币将价格同盟打破了,而且将不断上扬的价格曲线压低了头。2007年3月7日之后,降价风潮迅速蔓延,广东、上海、天津、广西等地的中石油分公司,纷纷采取了或明或暗的降价举措。

竞争使然?

对于中石油的异常行为,人们很快通过竞争的角度找到了原因。根据中石油总公司的规划,炼油销售业务将是2007年重点打造的业务之一,并计划在销售业务方面投入75亿元,重点抓好中心城市、城市新区、高速公路加油站的开发,全年计划新增零售能力280万吨。尽管在1997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家之初,即形成了中石化偏重下游(炼油)、中石油偏重上游(石油开采)的局面,但是9年的发展过程中,两个巨头早已突破了业务的分割和地域的限制(以长城为界划分地盘),进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以加油站为例,在中石化的传统地盘北京(拥有500余家加油站),3年前,中石油还仅有10多家加油站,现在已经发展到200多家;放眼全国,中石油的加油站也发展到1.8万家,已直逼中石化的3万家加油站。北京成品油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顺增甚至透露,3年间,中石油的加油站翻了近20倍。

根据两个巨头的2006年中期报告,中石油的半年原油加工量是5300多万吨,中石化为7100多万吨;可以看出,二者差距已经不大。

但是,中石化的天然优势在于,由于较早就专注于下游产业,所以其加油站具备了布局早、布点好的优势,这就不难理解,在最好的地段,人们会发现更多中石化的加油站。此外,车主们也早已习惯了使用中石化的油品,忠诚度自然不低。由此,渐渐渗透至下游的中石油若想与中石化分一杯羹,不拿出点实际的姿态,是根本不可能的。

此次,尽管中石油只出让了区区5分钱的小利,但其效果却几乎国人尽知。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在中石油咄咄逼人的态势下,另一利益相关体中石化的表现,则显得“暧昧”许多。

中石化炼油事业部人士表示,尽管旗下极个别社会加盟加油站在北京虽然也作出了幅度极小、类似于中石油的降价举措,但中石化总部并未考虑跟风降价。而针对中石化北京翠微西里附近的加油站推出的从3月10日至4月10日对所有型号的成品油每升降价0.08元舉措,中石化北京公司新闻发言人予以否认。他特别指出,翠微西里的加油站并非中石化自营加油站。同时,这名发言人还表示,“可以明确地说,我们无意于打‘价格战,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经营品牌品质上,追求质优量足和优质服务。”

不过,其他地方的分公司未必会这样想。3月15日凌晨,中石化河南分公司所属加油站就推出了汽油每升降0.2元、柴油每升降0.1元的一天优惠举措。

外资压境

当然,除了跟中石化抢占地盘,中石油降价或许也有“一石二鸟”的意图。

今年1月13日、2月10日,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在京的几处加油站,两次推出对几种汽油每升“限时降价0.5元”的举措,尽管促销为期仅有12小时,却吸引了上千辆汽车排队。因此,中石油相关人士在分析北京分公司的降价举措时指称的“更可能是受到了中化道达尔的冲击”,也就不无道理了。

作为世界第四大石油和天然气集团的法国道达尔,其业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4年与中石化组建合资公司之后,这家外资巨头雄心勃勃地计划7年内在中国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四省市开发约200座加油站的零售网络。

在2006年12月11日我国宣布对外开放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之后,外资巨头更是“如鱼得水”。同时,商务部还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两个《办法》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果不其然,今年伊始,外资企业就涌入国门。2月底,埃克森美孚就与中石化签下了35亿美元的炼油大单,两者还将与沙特阿美组建合资零售企业,管理并经营福建省内的750余个加油站。

除了中化道达尔,荷兰壳牌集团等具有外资背景的加油站,如今也已经开始出手。这些外资巨头推出的“积分换礼”、“限时降价”等举措,显然会让两大巨头如坐针毡。而此次中石油的降价,就与中化道达尔这样的合资公司的“搅局”不无关系。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有分析认为,对外资的进一步开放,极有可能意味着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坚冰进一步融化。同一地区、不同油价的日子已不再遥不可及,消费者将能获得更多的加油渠道,而价格灵活、服务更好、品牌更响的外资,显然会成为普通百姓的首选。

如果再不改头换面,届时,国内两大巨头面临的考验可想而知。

垄断破冰?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得到实惠的同时,更多的人乐意期望这是打破垄断的开始,如是,人们有理由期待着在今后得到更为公道而合理的价格。

这样的期待,显然有着充足的理由。

中石油副总裁胡文瑞事后表示,中石油3月8日开始的降价促销行为是经过发改委同意的。此前,在执行2001年出台的有关政策时,尽管其中明确规定零售商可在国家公布的油品中准价基础上上下浮动8%,但这么多年来,两大巨头却几乎总是步调一致地“默契”执行上浮规定,而“忽略”了下浮规定。即使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时,巨头们也总是说,自己承担了多少亏损的成本。

值得深思的是,尽管亏损以及能源紧张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解释,但这不必然是垄断者的口实。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弥补亏损以及对能源进行保护,而不必然是仅仅维持高价这一种方式。

即使油价制定者,也一直在默许这种状况。一个较为典型的例证是,2006年8月以后,国际油价连续下跌,纽约原油期货甚至从最高位的78.40美元/桶降至65美元,但国家发改委并没有发文要求油价下调;同年5月24日,在国际油价走高时,国家发改委迅速上调了成品油价格。

如今,情况悄然转变,尽管是一小步的试探,但谁知道它会不会酝酿着更大的变革可能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尽管国家发改委秘而不宣,但业界心知肚明的是,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早已形成,该方案甚至已于今年1月底开始运行,而不公开表示的原因就在于方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这一方案的变化在于,未来我国将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即以布伦特、迪拜、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加上炼油企业一定的利润产生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

实际上,多年来国内油价市场改革的种种措施,几乎都在围绕着价格(比如油价与国际接轨)做文章。可以预期的是,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渠道,至少加油站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局面。这对以往一直习惯于摄取垄断利润的巨头们而言,无疑会形成很大冲击。

此次发改委同意中石油的单独降价行为,也意味着我们的油价制定者开始允许企业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了,这显得理性而务实。在入世之前,政府以及学界多有呼吁,认为在对抗外资巨头的“家门口的战争”中,我们有必要形成一些实力雄厚的民族企业;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依靠国家政策倾斜、扶持甚至财政补贴所打造出来的巨头,尽管实力雄厚,但未必最有竞争力。如是,在与外资短兵相接时,依然难占优势。

由此判断,垄断的破除,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在这一过程中,中石油第一个站出来,确如专家所言——“值得称赞”。

猜你喜欢
降价成品油巨头
海里的巨头蝌蚪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不降价,不促销,业务员仅3人,他们一年却能卖出虾苗50多个亿
成品油出口下降19%
成品油管道运行优化的研究进展
2019第一波饲料降价启示录
石化巨头35年成长记
石油成品油销售业务发展的一些思考
玉米降价与结构调整
又一个百货巨头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