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辉
摘要 分析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诊断依据,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治疗;预防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疾病。受感染的猪场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1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生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育肥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仔猪潜伏期为2~4d,妊娠母猪为4~7d。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夏季和秋季,高温高湿季节或台风等气候骤变后最易引发疫情。主要通过呼吸道、空气传播,以接触性传播和垂直传播为特点。带毒猪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为传染源。患病或病毒携带者可通过粪、尿以及腺体分泌物长期向周围环境散毒,易感猪接触后就可感染。
2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为发病率高、发病快、死亡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40.8~41.5℃、呼吸困难、咳嗽、气喘;有的猪张口呼吸,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后躯打摆、病程2~3d死亡。仔猪腹式呼吸、腹泻、眼结膜充血、发红。母猪表现为高热,2~3d后流产、死胎;产下仔猪后,仔猪2~4d死亡率达到95%以上。耳朵发红,大部分病猪耳部、腹部变紫或蓝紫色的斑块。育肥猪临床表现也明显,死亡率达到30%以上。
3病理变化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肺部出现从心叶近心端开始的灶性出血、淤血、肝样实变,病变以心叶、尖叶为主。
4诊断依据
该病仅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很难作出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来确诊。但可根据以下情况来判断是否可能有该病: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和衰弱仔猪的比率明显增高,产后无乳的母猪增加;1月龄以内的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增加,部分仔猪双耳发红,腹泻增多,瘦弱仔猪增多,治愈率下降,增重率下降,死亡率明显增高;全群猪在近期有过类似感冒症状;有的猪双耳、腹下、会阴、尾部皮肤有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
5防治措施
5.1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用头孢类、复方黄芪注射液和抗病毒药。高热时适时加安基比林、安乃近。严格杜绝应用大量抗生素,可适时补液,如能量合剂、肌苷、Vc、三磷酸酰苷,加少量庆大霉素、林可、环丙沙星。治疗病猪时,应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根据不同继发感染病症对症下药。
5.2预防
(1)发现疫情实行早、快、严、小的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封锁、早扑灭;快速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严格控制病畜。按国务院、农业部“四不”处理原则,不准食用、不准宰杀、不准出售、不许转运处理。
(2)在做好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工作同时,必须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才能确保蓝耳病免疫成功。
(3)正确使用疫苗,注意区分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不同使用特点。给无病猪场的猪打疫苗时,应该选用灭活疫苗,而给已患上蓝耳病的猪打疫苗时,必须选用弱毒疫苗。要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免疫抑制。
(4)加强检疫。引种及购买仔猪时要严格实行隔离饲养制度,杜绝从疫区带入病毒。
(5)提倡自繁自养,实行封闭饲养管理。严格执行隔离和消毒制度,实行产房隔离,哺乳仔猪应尽早断奶,建立无病清净猪场。
(6)对育肥猪采取全进全出制,猪出栏后彻底消毒猪舍。
(7)增加适当设备。将猪场销售、生产、生活区域尽量合理分开;并注意通风及卫生状况,严防通风不良,环境污秽。
(8)猪场消毒应注意消毒药品的合理使用,严防品种单一,重复使用。酸、碱及其他化学合成剂合理搭配使用,才能确保消毒效果。
(9)采用湿拌料。夏季增加饲喂次数,从营养方面让猪处于健康状态。饲料中添加防霉毒剂,尤其是夏季湿热季节。
(10)猪蓝耳病往往会继发猪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疫病。因此,猪场一旦感染蓝耳病,除对死胎、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清洗消毒猪舍外,还应给病猪投喂高能量饲料、维生素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宜混饲阿司匹林。
6参考文献
[1] 温家琪,闫明媚,魏澍,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制[J].现代畜牧兽医,2007(9):40-41.
[2] 刘国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J].汕头科技,2007(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