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体育课程是增强国民健康的主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不例外。新课程倡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因此,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反思其不足并紧密结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既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如何让体育课从身体走向心灵,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一、引导参与
“参与”是现代社会的时尚,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作为课程标准中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即需要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通俗地讲,就是设法让不愿活动的学生活动起来,让喜爱活动的学生更有规律,更好地活动。它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空话。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参与的方法和途径可能很多,但笔者通过实践,觉得以下两点更为重要。
(一)内容“放开”。
以前,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太单调、死板、枯燥和程式化。而“体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没有象以前把教学内容规定得很死,甚至细化到每一课),要求在实施时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选择。只要目标指向性很强,选择什么项目都可以。这给内容放开提供了依据,给广大体育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舞台。
(二)追求“会学”。
反思以前的体育教学,教师大多是先讲解,后示范,最后让学生练习。练的内容不是学生喜欢的,练的方法也不是自主的,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致使许多学生学不会,更多学生不会学。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重中之重,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何才能让学生“会学”呢?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1.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如练习时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
2、要营造适宜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如体育课上采用“友情分组”,通过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不断提高动作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培养其团结向上、健康的iipHnRMIWEQiSmwIiIYwdw==心理品质。
3.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识图和看图解,鼓励学生自学和模仿练习。
4.通过布置适应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业形式可长短结合。
5.要积极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关注健康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三维的,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健康观”。我们说,让体育课从身体走向心灵,不是说身体健康不重要,而是说以往的体育课过分关注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在对“健康”概念重新审视后,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要予以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一)反思“三基”。
“三基”是以前我们体育课的基本目标之一,即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按理说,这个目标表述最清楚,仿佛也最容易实现和无可非议。但是,我们细细想来,还有诸多不明白的地方。
1.体育教学内容的最大特性就是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强,以前的教学内容的划分通常只是以运动项目来进行,划分后的教材之间又都是平行和并列。如球类和田径,武术和体操等,他们之间看似有某种联系,但又看不清到底有何联系,谁先谁后,谁基础谁提高,谁是基本技术,都说不清楚。
2.体育教学内容的庞杂和身体练习的“一项多能”等特点,使我们确定体育的“基础”和“基本”更加困难。因此,把“三基”作为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好操作的。
(二)倡导“三维”。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五个学习领域中有些是有实体内容的,称为“显性领域”: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有些学习领域一部分有实体内容,另一部分要渗透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实际教学内容与活动之中,称为“隐性领域”: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实施新评价时;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情绪调节能力;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因此,要寓这两个新领域目标实现于体育活动之中,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课从身体走向心灵。
三、评价鼓励
以往体育教学评价,多以绝对性评价、量化评价为主,仿佛唯有数字才能说明一切,笔者认为:评价不是一个环节,而应贯穿课的始终,评价的目标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有专家形象地说,评价不是“过滤筛”,而应该是“抽水泵”,它不是将学生淘汰下去,而是使学生从一个高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评价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能象过去那样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表情都是一种评价,我们要牢记评价的激励功能,努力追求评价实效性。
因此,引导参与是关键,关注健康是根本,评价激励是保障。我们一定要抓住课改的有利契机,正确使用课程赋予我们的开发权利,大胆开拓,锐意进取,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让体育课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更美好,让体育在学生们将来的生活中更有用。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