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 现实的责任

2006-12-29 00:00:00陈祖友
会计之友 2006年20期


  【摘要】本文从见证中国会计发展的光辉历程出发,阐述了新时期会计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2006年2月15日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中国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作为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者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见证了中国会计发展的光辉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设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投资主体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而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逐步前进的一个最好缩影与诠释。象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一样,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已经和将要经历:孤立——转轨——趋同——融合的过程。
  (一)孤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企业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在单一所有制基础之上的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理论,会计报告以资金平衡表为主体;财务报表以服务宏观管理需要;中国的会计看不懂外国的财务报告,外国的会计师更看不明白中国的资金平衡表。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企业出现,打破了单一出资人的格局,1985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发布实施,改变了中国持续多年单一会计制度的局面,中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开始起步。
  (二)转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生产力获得释放,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剧,经营权与所有权开始分离,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市场经济雏形显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需要在会计上得到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制度建设提出要与国际进行接轨。1992年财政部适时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即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体系。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两则两制”的实施是一次颠覆式的改革,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三)趋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加快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2001年11月11日,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被批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从对外开放发展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计制度的改革也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朝着与国际准则逐步趋同的方向努力。1997年5月22日,第一个具体业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实施。此后,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2000年发布《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对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进行整合,转成《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与17项会计准则融合并行(含基本准则)。2005年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进程,同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经过多次磋商和论证,发表了“趋同联合声明”,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向与成果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同。2006年2月15日,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融合:“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服务于经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大。据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依存度高达70%以上,说明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唇齿相依,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作为服务于经济的中国会计也必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融合,“唇齿相依,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准则的发布只是融合的一个开端,趋同是方向,是进步;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需要双方互动;趋同是一个时点上的趋同,是个不断追求交替趋同、差异的动态过程。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需要的是融合,国际会计准则也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借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也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中向发达国家学习,向国际准则靠拢,最终走向融合。
  
  二、作为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者是光荣的,因为我们肩负着中国会计发展继往开来的重任
  
  会计准则的发布代表着过去过程的总结,更代表着学习执行的开始。“没有好的执行者,再好的准则也没用”。会计准则的贯彻与实施的好坏,将直接体现新时期会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学习、实践、提高是我们会计工作者当前的惟一选择,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学习:企业会计准则是个体系,基本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是个前后贯穿的统一整体:基本准则、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报告准则是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部分。基本准则是具体业务准则的制定基础,是准则的准则;而报告准则是具体准则执行结果的反映。各个具体业务准则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如特殊业务准则《生物资产》与一般业务准则《政府补助》、《存货》、《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借款费用》等准则紧密相连,不能将各个准则进行单独地割裂和孤立地理解,需认真系统地学习,掌握其实质和内涵。但作为具体的会计工作者,在学习时,应先立足于本企业实际,掌握涉及本企业业务的准则,如一般业务准则;熟悉本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业务准则,如套期保值准则;了解与本企业非相关联的准则,如特殊行业准则。
  (二)实践: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执行准则只是个时间问题。只有我们早日做好执行准备,才能在执行时少出偏差。当前的主要工作有:1.模拟测试。在学习准则的基础上,以2005年的决算报表为基础,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按会计准则进行模拟测试,了解其影响,分析其差异,掌握其难易,反馈其问题,寻找其对策。2.电算化的衔接。当前绝大部分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实行了ERP系统,而执行准则有了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会计核算的方法,还是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无论是会计报告的格式,还是数据的勾稽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增加了职业判断的内容,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需对软件系统的更新之外,还要在对准则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初始化的各项准备。
  (三)提高:财务报告是企业的说明书,是企业对外宣传最具说服力的材料,财务报告的质量直接反映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更反映出会计人员素质的优劣。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分析能力,才能保障准则的贯彻质量。会计人员要做到:1.参加正规的准则培训班,加强对准则的正确理解;2.通过参加全国将举行的会计知识大赛、初、中、高会计师晋级考试、全国高级会计人才选拔考试等,增强对准则学习的压力和动力;3.发挥高、中、初级会计人才的梯次作用,在实践工作中一级带一级,快速提高会计人员准则执行的整体水平,使会计这一国际商业的通用语言尽快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