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习中,地图能力的培养

2006-12-27 03:44颜江淮
中学理科园地 2006年6期
关键词:图例读图事物

颜江淮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所见的地图包括各种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景观图、示意图以及各种统计图表等等构成的图像系统。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学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借助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一步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所以,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地理学习。那么具体要掌握哪些地图能力呢?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使用地图的意识,读图、作图、析图的能力,以及进行图文转换综合分析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意识

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和兴奋剂。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去认真读图、用图,从而重视地理图像。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平时潜移默化地形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地图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真实教材上的地图类型十分丰富,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上的各类地图。课改后的各种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都配有丰富多样的地图和详尽的读图活动题,在教学中把地理知识分散、细化于各张地图的读图中,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读图、用图的意识,遇到地理问题就会主动地去借助地图加以解决。

2、选取一些典型地图,充分挖掘地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地图来说明和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学习“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时就可以通过读取“北美洲地形图”而加以解决: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中非常清楚地呈现出北美洲的西部是“褐色”的落基山脉、中部是“绿色”的大平原、东部是“浅黄色”的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地,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列分布的特点既直观又明显。

3、在经常使用地图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归纳和积累各种地图语言信息。在经常使用地图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和积累各种地图语言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遇上这些地图语言信息时能下意识地调用相关的地图来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读图、用图意识的养成。比如甲地在乙地的什么方向,某城市在什么经纬度上,某山脉是什么走向,某河流从什么方向流向什么方向最后注入什么海洋等等。这类常见的地图语言是应该有意识地归纳和积累的,这样对读图、用图意识的养成很有帮助。

二、培养学生读图、作图、析图的能力

(一)如何读图

所谓读图就是能看懂地图上的图像信息,找到我们所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标记,它一般包括看、指、说、划四个动作。当一张地图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首先要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看得清楚明白,这就是看。其次是能把该地理事物或现象从众多的图像信息中分离出来,定位清楚,这就是指。再下来应该能清楚地说出该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图中的名称、方位或者是分布规律,简明扼要地告诉他人。这就是说。比如北冰洋的位置:在“世界地图”中“北冰洋位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四周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所环绕”。读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划图,这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地图看完之后就结束了,没有把重要图例或注记在地图上用线划出来,这样我们所要的地理知识就没有真正在地图上得到体现和落实。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划”这一环节,当然也不能乱划,把整张地图搞得凌乱不堪。

懂得了读图的方法后,我们再来看看不同类型的地图都应读取哪些内容。

1、对于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要求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知识。(1)识图例和注记。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它是由各种图例、文字、数字、颜色等符号系统组成。识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2)确定方向。即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方向主要应解决地理事物“在哪里?”(3)建立比例概念。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来衡量该图反映的空间大小,事物的详略程度。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

2、对于地理统计图表,要求学生按照“看图名——看坐标(或图例)——看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的步骤来读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线段、曲线、面积或坐标点的位置,培养学生善于从统计图中寻找关键的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发现其规律,从而来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

3、对于景观图,引导学生从种类、数量、形态、结构、色彩、组合关系以及时间变化等方面读图。

(二)如何作图

所谓的作图能力就是指填绘地图的能力。当学生懂得如何读图后,怎样把已知的地理知识以文字注记的形式填写到地图的相关位置,或在地图的相关部位描绘出范围、方向、图例、颜色等,这是对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巩固和使用地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填图时,主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填写的文字注记要与地理事物的走向和范围相符合,比如点状事物一般写在该点的右上方;如果是线状事物文字一般与线的延伸方向一致;如果是面状事物,文字一般应均匀分布于面状范围内,呈横向或纵向延伸。二是所填写的文字大小应适当,不可过大或过小,应与地理事物的大小相匹配,并注意不超出范围。

在绘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尽量保持线条的流畅与平滑,不可太曲折;第二,要求精确度量的线段一定要根据比例尺作相应的细致绘制,不可随意乱画;第三,有方向要求的线条应尽量保证方向的准确,不可乱拐向等。

(三)如何析图

析图就是让学生利用地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分析地图上直接或间接显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以揭示地理特征、地理关系、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讲,析图可从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挖掘信息。地图中的显性信息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像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布局和特点、人口分布与流动等。如根据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形去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和高寒农牧业的形成,根据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交通、矿产等条件分析其成因。第二层面:提炼信息。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分异。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地图内容不同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分析方法:

1、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地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如:看“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

自然带图”,通过分析得知,高山地区由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导致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2、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到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南北纬度30°~40°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不同。

因此,西岸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东岸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3、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如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上,分析最冷月均温:热带在10℃以上,亚热带在0℃以上,温带在0℃以下(温带海性气候例外),寒带在-15℃以下。

4、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如对“城市化的进程图”分析其扩散过程,说明城市在空间上的数目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

5、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如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与“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相叠加,可说明洋流对海洋事物的影响,大多数著名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就位于千岛寒流与是本暖流交汇处。

三、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综合分析能力

把地图上的地理信息读懂,并能抽象地归纳出其中的地理分布特点、规律以及其内在原因,再把他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把这些地理知识转换成文字表述清楚,这就是图文转换综合分析能力。这是地图使用能力中高层次的部分,一般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要求较少,但随着地理课改在不断深入,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已逐渐成为初中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读图、析图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综合分析训练,从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形成。

比如给出“法国的地形、气候分布图”要求分析法国人的饮食习惯及其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法国人的饮食以乳肉与面包为主,这是因为法国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很适合牧草的生长,畜牧业非常发达,能提供大量的乳肉产品;且巴黎盆地盛产小麦。这是一道典型的图文转换综合分析题,当初中地理学习到世界地理的大洲部分以后,就应该加强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综合分析能力。

猜你喜欢
图例读图事物
找拼图
找照片
如何让学生巧用图例解决数学问题
读图
单独中的洞见
读图
读图
读图
可爱的小鸟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