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报联
低矮的民居,泥泞的村路,几年前,大连市甘井子区姚家村还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不仅基础设施建设简陋、集体经济一穷二白,而且在当时甘井子区的62个村中,该村经济综合实力一直在50多位徘徊。
然而,自1997年以靳德胜为核心的大北公司党委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短短几年间,姚家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姚家,107栋欧式居民楼拔地而起,6条公交线路通向市内,投资近10亿元的姚家新区成为昔日农民的“新居”,投资7000多万元、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大北都市工业园区已吸引资金5亿多元,海内外客商130家,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十余家。2004年,全村销售收入就已达到6.2亿元,利润总额9925万元。全村涌现出五星级文明家庭866户。村子也先后被评为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园林式村庄建设优胜单位”、市“卫生示范村”、省“文明单位”、省“五个好”党委标兵……
从贫困村到富裕村,在姚家巨变的背后,有着“拼命三郎”之称的靳德胜和他的“大北”团队走过一条怎样的振兴之路?
姚家村位于东北腹地的大连市北出口,是通往辽东半岛南北大动脉的咽喉要道。大连铁路枢纽南关岭编组站近在咫尺,哈大公路、铁路穿越而过。天然的区位优势,为大流通、多方位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却在很长的岁月里并没有给这个占地7.6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万人的村落带来多少福荫,1997年以前,这个始终“波澜不惊”的村落还相当闭塞,其村办大北公司负债2000多万,下属企业几乎全部濒临倒闭。
不怕有个烂摊子,就怕没个好班子。1997年5月16日,以靳德胜为首的姚家新一届党委班子走马上任了。受命于危难之际,迎接他们的自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领导和群众沉甸甸的期靳德胜盼。怎么办?靳德胜带领党委一班人静下心来,对面临的问题条分缕析。这时适值上级组织要求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就是我们姚家经济重新起跳的跳板!”经过多方考察和分析论证后,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村委会议上,靳德胜说了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现实情况是,大北实业总公司下属18个厂子,在长期大锅饭、计划经济经营模式下,亏损、经营不良企业占据了半数以上。党委班子痛下决心,采用转让使用权、租赁、破产等方式,壮士断腕般地对18家企业进行了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卸下包袱,并借此盘活了存量资产,当年就盘活存量资金1000余万元,取得了姚家进一步发展的资金。
手中有了发展资金,应投向哪里?富有远见的靳德胜当时便看到大连城市发展向北部延伸的总体趋向,姚家城市化乃大势所趋。为此,靳德胜和姚家党委班子经过充分论证,作出决策:大规模建设与城市功能全面接轨的住宅小区,彻底改善姚家村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以房地产开发,吸引城市居民购买,成为姚家源源不断的经济源泉。为建设“姚家新区”,靳德胜对自己和班子成员提出了思路要超常规、工作要超负荷、实践要超水平的“三超”工作要求,靳德胜更是亲临一线,昼夜奋战,在两年7000多个日子里几乎没有休过一天假,“拼命三郎”的雅号开始不胫而走。
短短两年时间里,姚家就顺利动迁1100户居民、14个企事业单位。3年间投资1350万元,修筑了总长达4118米的两条主干路和4条支路;投资600万元,铺设了自来水管网2.4万米;投资450万元铺设排水管道和修筑暗渠3800米;新建7座变电所,改造6条1万伏高压输电线,电线由空中架设改为地下铺设或移至小区外线缘,还将穿越小区内的通讯光缆、电缆全部改为地下铺设,小区内实现了“无杆化”;投资2400万元新建两座锅炉房,铺设供暖管网2.67万米;投资2340万元用于小区的绿化美化;新建了办公楼;原来露天经营的马路市场迁进了厅内……
“我们每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让群众通过我们来认识党!”这是靳德胜在党委会上对党委班子常说的一句话。在工作中,大北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尤其是在“保先”教育活动期间,大北党委更是抓住这一契机,深入研究建立“保先”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大北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组织、制度保障,大北的经济体制改变了,但所承担的使命不能变,大北党委的核心作用不能变。发展经济的目标不能变。大北党委长期坚持组织党员例会学习,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向上风气,在建设“和谐大北”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